保险业社会责任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朱梦秋    时间:2017-02-03





  随着中国保险业规模日益壮大,保险业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1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中国社科院社会企业责任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保险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6)》。中国保监会办公厅、社科院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对蓝皮书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蓝皮书副主编钟宏武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与白皮书作为官方文件的性质不同,此次蓝皮书是以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为主,具有第三方的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是非财务报告,是为了综合反映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不同企业差异显著


  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不足,且处于较低发展阶段。


  蓝皮书公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16),指数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次是: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华夏人寿、新华人寿、阳光保险、建信人寿、安诚财险、民生人寿。研究对象为在保监会官网登记的在华经营的保险企业共计137家,对于集团性质的保险企业,只保留保险集团作为评价对象。其中,中资企业76家、合资企业38家、外资企业23家。指数的评价信息主要来自企业主动、公开披露的社会或环境信息。


  研究发现,规模不同的企业指数差异十分显著,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蓝皮书对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20分以下是旁观者,20分至40分是起步者,40分至60分是追赶者,60分至80分是领先者,80分至100分是卓越者。根据数据显示,排名前5的保险企业,保费收入占全行业的63%以上,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54.15分,远远超出行业平均得分,但是约九成企业得分低于50分。甚至有10家企业得分为0,比如东方人寿、英大保险、法国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等等,因为其未主动披露任何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由此看出仅有少数企业且能较为全面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不足,且处于较低发展阶段。


  中资领先外资稍逊


  整体来看,中资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领先于合资保险企业、外资保险企业。


  整体来看,中资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领先于合资保险企业、外资保险企业。中资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最高,为16.51分,其次是合资保险企业15.5,外资保险企业分数最低,为11.98分。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前八位均为中资保险企业,第八位与第九位为合资保险企业,外资保险企业无一进入前十。且在得分为0的十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5家。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判断主要有六项指标,分别为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可读性、平衡性以及创新性。这六项指标均不到50分,其中可读性得分最高,得分为48.80分;平衡性得分最低,仅为8.29分,钟宏武解释,很多企业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宣传册,出现了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致使其对于实质性的负面消息披露不足。


  我国保险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与2015年相比已有长足的进步。2016年有32家保险企业发布了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而2015年仅有8家保险企业发布报告。此外,在2016年发布的32份报告中,超过半数的报告发布时间在4月30日前,时效性较好。


  保险业要发挥更大作用


  保监会将持续引导全行业通过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国家经济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


  此外,蓝皮书还展示了一些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企业的先进经验。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方面,以太平洋保险为例,其在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网络,对各个职能部门、子公司及二级机构的CSR专责人员予以明确,并协助新增子公司设立相关职能及指标收集体系等;在客户服务方面,以平安保险为例,2015年其通过“综合金融+”和“互联网+”两个模式,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和“健康管理”,并且从民生实际出发,设计多种针对弱势群体及社会公里的产品,平安银行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早在2014年7月,保监会就发布了《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全面体现了保险业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经济补偿机制、服务国家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的作用。2015年12月颁布实施的《关于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推动了全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2016年7月,启动蓝皮书编撰工作,组织召开保险业社会责任培训会议,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管理能力。下一步,保监会将持续引导全行业通过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助力脱贫攻坚、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中持续发力。鼓励各保险机构把加快产品服务优化和推动业务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本报记者朱梦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