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1)》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平均得分只有19.7分。在被选中评价的300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处于卓越者阶段,11.7%的处于起步者阶段,68.3%(205家)仍在“旁观”,还有26家企业得分为0或者负分。
社会责任怎能没底线,数据真是惨不忍睹!但伤心之处还不在于此,就如谈人权,首先是一个生存权的问题,然后才是发展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伤心之处在于底线的丧失:在经济底线上,企业惟利是图,不顾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中国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水平只有美国、日本的1/3,英国的1/5,如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目前中国为0.5,美国却只有0.03;“毒工厂”、“血汗工厂”等新闻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在食品安全方面,诸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假药”等害人的新名词,我们数都数不过来,在这一过程当中,呈现的是彻底的诚信缺失;在环境底线上,紫金矿业、中海油等这些如雷贯耳、日进斗金的企业,有几个没与破坏、污染环境扯上关系的?
作为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起源地的欧美企业,在中国的表现也是一塌糊涂。在我国外资企业100强中,没有积极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公司占了78%,可口可乐只得零分,而阿迪达斯甚至被倒扣4分垫底。这让我们不禁要问,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低下,究竟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还是社会土壤的问题?
作为共和国企业“长子”的100多家央企,在国资委强势推动3年之后,今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仅有75家。连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也不得不承认“央企也存在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意识还不够强,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和制度还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已经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央企,可能也还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带有强烈的政府硬性规定的意味。
社会责任缘何低下?探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低下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中国一直将“办企业”和“经商”混为一谈,在中国商人的固定思维里,就是“无利不起早”,都是从经商者个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加上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使得企业对社会身份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认知、认同上的缺失,这使得企业漠视社会责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时,由于我国依法行政建设的滞后,就更进一步刺激了企业在社会责任问题上的投机心理。
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历程都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压力。西方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也是出自于宗教信仰和个人道德的诉求,并未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企业制度设计层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扩张,企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深刻和丰富。于是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兴起,社会责任标准出台,社会责任排行榜发布,很多国家逐渐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制化。就连联合国,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说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体现在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公司章程、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执行机构都必须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与影响力,成为公司的战略导向。
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一是政府监管不够,政府屡屡对企业的不法行为“视而不见”,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成了习惯;二是执法不严,同样是漏油事件,美国对英国石油罚款40多亿美元,而我国对康菲石油罚款只有区区20万元人民币,罚款数量连一点惩罚性也没有,企业怎么会守住底线呢;三是制度漏洞破而不补,法治社会就是发现了一个漏洞堵住一个漏洞,而我国总是在拿“法律空白”说事儿。我们与其在这里高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大道理,不如从对企业的起码要求做起,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入手。(郭文婧)
来源: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