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愈发重视,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成了被关注的焦点。临近年末,一大批针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出炉,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目前在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内外有别
在一系列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报告中,11月上旬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 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为吸引人。该报告显示,课题组分别调研了中国境内的国企、民企、外企共300 家。按百分制考评,有26 家企业得分是0 分甚至是负分。这26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大头,共有19 家,其中,阿迪达斯、戴姆勒·克莱斯勒、可口可乐等均“ 榜上有名”。这些企业不仅社会责任披露十分匮乏,甚至被曝出了市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负面信息。
此外,据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殷格非主持编制的《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1》显示,2011 年上半年中国外资实体企业为44.19 万家,但是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不足外资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二。跨国公司500 强在华投资已达470 多家,但发布了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的只有25 家。殷格非认为,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与披露方面,是推动全球社会责任发展的先锋,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行者。但是,在中国,跨国公司的表现却相反,这其中原因值得深究。今年以来,跨国公司负面消息频出:肯德基的“ 豆浆门”、味千拉面的“ 骨汤门”、麦当劳的“ 蛆虫门”、雀巢奶粉的“ 菌落门”…… 五花八门的丑闻,也反映出跨国企业的普遍问题。可以说,社会责任披露的缺乏以及负面新闻曝光的背后正是跨国公司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不重视。
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刘萍认为,目前,从在华跨国公司内部来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谋取更大的利润,母公司提倡的履行社会责任往往被遗忘。再者,中国相关法律不健全,违法成本较低,对企业的警示力度与处罚力度不大,致使部分企业在逐利的过程中抛弃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企业未认清“ 社会责任”对于自身的价值。其实,除股东外,与企业有关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在企业最大限度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其发生矛盾、冲突,因此,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在使各方满意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发展,而这才有了“ 企业社会责任”一说。
目前,部分在华跨国公司只讲求利润而忽视责任,是对企业自身的不负责。因此,殷格非认为,对于在华跨国公司,应该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价值的认识,积极发布中文版社会责任报告,并充分发挥母公司优势,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水平,以此推动公司的良性发展。
国企履责定论不一
在各方研究报告都对在华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打低分”时,国企却被树立为正面典型。近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最多,包括中央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共有444 家,占报告总数的64.5%,由此,中央企业报告平均得分最高(61.2 分),超过外企和民企。但是,有媒体却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国企并没用发挥其优势履行社会责任,反而在垄断、污染环境方面我行我素,更重要的是在保障民生上所作甚少。一方面是研究报告的统计数字,另一方面是媒体的举证。
那么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是真正有了进步,还是只是虚名在外?针对这一问题,刘萍认为,在过去20 年里,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纳税大户,国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国企也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为同行业树立了典范。甚至很多国企都在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开展帮扶工作等。但是,存在这么多的质疑声,表明国企在某些方面还需改善。
目前,国企之所以备受舆论质疑,与其能力与责任不成正比有关。专家表示,国企的存在,除了创造利润,更重要的责任还在于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随着近些年国企发展红火,公众对于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国企的盈利,已不再是衡量其能否履行社会责任的唯一标尺。而这种衡量标尺已经从盈利,上升为认清自身全民所有的属性,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担当,冲锋在前。“如果企业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那么就会与民众期待形成落差,舆论对于国企的指责也不可避免。对此,国企应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刘萍表示。
评奖机构搅浑责任清潭
在社会责任方面,除了各种企业主体外,目前也涌现出了一些评奖机构,对各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比打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中一些机构却把这种活动变成了赚钱谋生的手段,这是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不负责。
2011 年6 月17 日,沃尔玛中国荣获“2011 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大奖”,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获得荣誉后不久,沃尔玛就曝出了重庆“ 绿色猪肉”事件,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用“ 滑稽至极”来形容此事。他表示:“ 一些公司存在社会责任缺失,但却被各种奖项围绕,这背后存在巨大问题。放眼国内,目前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奖项,都是以金钱购买所得。而评奖机构助纣为虐,从中渔利,以致评价造价、作假现象十分普遍。”对此,刘萍也深恶痛疾,她认为:“ 买奖企业,失去了诚信的根本,实属不该。而评奖机构,本应对社会和消费者起到导向作用,但却在利益面前折腰,是为时代和社会的不幸。机构与企业上演双簧蒙骗消费者,更让企业忽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让消费者上当受骗,让社会风气败坏。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和评奖机构,都应坚决杜绝此种行为。”
来源: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