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金融危机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推到了时代前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企业在危机中勇担社会责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社会公信力和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某种程度上,经济的全面复苏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复苏。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2006年,我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只有32家,但到2010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710家。虽然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近几年来有了快速提升,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责任缺失现象,诸如造假、污染、贪腐等现象屡屡见诸报端。金融危机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也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央企,在国家大力倡导的央企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全球企业公民标准,肩负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成功度过金融危机的余震,已经成为所有央企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央企社会责任特点及现状
由于央企的特殊地位和属性,天生造就了央企社会责任的与众不同:
首先,从价值目标上看,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是天然使命。央企普遍具有国家使命感,主要是由其企业性质、产业地位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这是央企社会责任不同于一般企业最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央企的本质地位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是一种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性,这一点明显区别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
其次,央企社会责任具有巨大影响力和示范功能。央企大都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下,央企充分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对社会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对在某一产业或行业处于标杆地位的央企来说,其社会责任标准的确立和实际履行,将对行业内、相近产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央企率先行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为企业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最后,社会对央企的责任程度期望值更高。央企除承担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着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人们对央企承担社会责任通常比一般企业有着更高的期望。正如《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中指出,国有企业履行的特殊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公共政策目标,可能高于一般公认的标准,即高于一般私有企业通常被期望的责任和义务。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央企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央企围绕社会责任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许多央企把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生产经营,建立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自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首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到2011年已有75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重要的对话途径,也表明央企已经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存在和巨大影响。
可喜的是央企逐步开始将社会责任融入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探索建立与现有管理体系相融合的社会责任体系。大部分央企都明确了社会责任工作的分工管理职责,部分企业还设立了专门的社会责任工作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2011)》显示,相对而言央企社会责任意识最强,其中电力供应业处于领先阶段。央企正在成为社会责任时代的先行者。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央企、一般国企、民企、跨国公司,绝大多数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状态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已经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都没有摆脱“报告止于报告”的束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