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理应重“质”轻“量”


时间:2012-03-06





近年来,国资委一直积极督促所有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2月25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第七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再次表示,目前,117家央企中有77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今年,国资委将动员所有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推动央企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去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遥遥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此遥相呼应的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在2009年呈“井喷”态势,2010年稳步发展,到2011年实现较快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1日~10月31日,国内发布了817份社会责任报告,比2010年同期增长23%。

  本报记者曾参加过国家电网公司等多家央企的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感觉一些央企的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多数是自我表扬发布会,负面信息披露不全、避重就轻或蜻蜓点水。

  记者的感觉与一些业内专家的调研结论不谋而合。据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社会责任专家介绍,负面数据和信息披露不足,没有很好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键议题,是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的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殷格非认为,这是企业担心负面信息有损形象、影响经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公众疑虑:央企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好事,谁能确保报告质量?谁来审验报告真实性?央企巧立名目设立的各种福利是否应该在报告中详细披露?

  近年来,一些央企高利润的背景下不断爆出负面新闻,让公众反感,甚至抱怨其靠垄断挣钱、与民争利等。不管真相如何,公众和舆论把板子打在央企头上。当下,央企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正面信息较多,负面信息较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报告可信性,也降低了报告的沟通价值。

  央企一直在努力。为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很多企业采用多种标准编制报告,引入利益相关方评价或第三方审验。2011年,依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GRIG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等多种标准进行编制的报告同比增加73%。目前,我国从事报告审验的机构还很少,而且我国第三方审验和外部评价不是强制性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一些央企的社会责任报告即使引入利益相关方评价或第三方审验,仍然有办法让报告规避不利因素,更多地展现有利的一面。这样的报告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负责任的报告,不是一份高质量的报告。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仅为完成国资委的要求,这样的报告必然是打折扣的。央企的社会责任报告应重“质”轻“量”,公众有充足理由对央企的期待更高。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不是最终目的,真正承担社会责任才是合格央企的本色。

来源: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