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青团贵州省委共同主办,全国31家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承办的“国酒茅台·国之栋梁——2012·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捐赠、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
捐赠启动仪式上,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亿元人民币,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毎人5000元的标准,资助全国两万名考入二类本科以上院校、品学兼优、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生。
进入8月,这项助学计划已经开始在今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中实施。据介绍,茅台集团的此次捐赠,是“希望工程”实施22年来一次性捐款数额最高、资助学生最多的一笔捐款。
如此大手笔的公益投入,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促使人们去探究茅台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在茅台不断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怎样一种公益情怀和责任理念?
传承责任意识 共为社会谋发展
“国家的崛起,需要栋梁之材。”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说,“茅台此次大手笔投入公益,正希望唤起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贫困家庭莘莘学子的关爱,让贫困家庭孩子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
茅台斥资助学,给很多优秀学子带来的不止是命运改变,更传递了一种温暖的“正能量”。
“我们这次投巨资进入教育领域,就是希望从根本上,推动解决人才成长的公平问题。企业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的美好而不断努力。”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说。
来自河北省景县留府乡朴庄村的曹翠翠同学,今年以668分的高分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是接受茅台此次资助的学生之一。“茅台集团的捐赠于我真是雪中送炭。”曹翠翠表示,“我上大学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茅台集团、所有爱心人士的期望。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此次活动的开展,是茅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上善”之举,这标志着国酒茅台在弘扬中华文化上更进一步的探索。这既是“大品牌有大担当”的生动实践,也是茅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重要体现,将带动更多的团体和个人胸怀大众,勇于担当、为民服务、为国分忧。
从百年辉煌到10年跨越,茅台不断壮大的背后,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在发挥着强劲的支撑作用,始终有一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主线绵延不绝、清晰可见。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始终是茅台集团的核心发展战略。正是这样的战略让茅台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最具爱心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之一。
回顾这些年茅台的公益善举,“十一五”以来,茅台集团已累计向社会捐助近10亿元。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茅台人看来,首先就是要懂得珍惜大自然赐予茅台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懂得感激,回报社会。按照“促进多方发展,打造和谐茅台”的价值理念,茅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捐赠,先后出资2.66亿元设立了残疾人保障基金、慈善基金、见义勇为基金、“心基金”等;还资助两亿元参与修建茅台高速公路。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茅台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上午即向灾区捐款500万元,而后员工自愿捐款400多万元,后来再次捐赠3000万元,总计金额为3900多万元。此外,“小字典,大民生”活动惠及150万名西部贫困地区小学学生,援建百所“国酒茅台·希望食堂”、“习酒,我的大学”捐助活动等相继开展。
除了公益捐助,茅台在环境保护和反哺农业等方面的投入也是其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茅台,“环境护企”的发展战略始终不渝——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保的法规,严控主要污染源,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建设,配合地方政府加强茅台镇周边生态环境的治理,切实维护茅台酒酿造核心区的生态环境。其中,仅“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一项,贵州茅台就需投入资金13亿元。
与品牌、品质、文化、工艺并列,环境保护被列为茅台企业发展的5大核心竞争力之一,集团制定了“环境护企”战略和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在茅台看来,保护好茅台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这里独特的水文、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等资源,也就意味着保护好了茅台酒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自2001年起,茅台集团开始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率先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三大”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这些举措,意在积极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把它作为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保护茅台酒生产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
随着茅台酒厂建成日处理20至50立方米废水治理装置、配套废水自动监测系统、为锅炉安装脱硫除尘装置、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等一大批环保设施,近年来茅台集团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已达10亿元之巨。更关键的是,茅台集团的废水、废气排放自动监测系统和厂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与省、地、市环保部门联网,实现了环保设施运行的在线监控。自1998年以来,茅台生产过程排放的锅炉废气、制酒生产废水和工业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其中废水排放指标居行业领先水平。
茅台对农业的反哺是另一亮点。早在1984年起,茅台就坚持以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优惠条件收购本地农户生产的有机原料,仅此一项,2003年至2008年,茅台多支付出的购粮款即达1.6亿元;2009年再度提高收购价格,使农户实现增加收入1亿多元。在解决就业社会问题上,1998年以来,茅台集团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解决企业征地“农转非”,共安排了2443人的就业。在履行帮扶贫困的企业社会责任上,近6年投入的款项就达180多万元。
为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国酒茅台投入巨资以加大茅台酒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当地农户种植有机高粱,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
“在我们恪守的商业道德中,对责任的担当是最为核心的重要内容。”袁仁国指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受灾同胞的捐赠、对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的建设、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竞争者的公平理念等,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回望茅台在建国后在工业化道路上走过的60年,以及在1998年真正面向市场后走过的14年,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责任的传承,对核心价值观的强调,一直陪伴国酒茅台从小作坊走到大工厂,走向现代企业。
被誉为共和国一张飘香名片的茅台,在利与义的天平上,从不曾忘记国酒茅台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蕴藏于茅台血液中的价值观,高度认同这种发展不忘社会责任的模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