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西电腾飞的“基因


作者:李延生    时间:2012-11-07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秉承社会、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宗旨,以“中国西电、装备电力、制造精品、服务社会”为价值追求,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精心将自身打造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电气企业集团”。


  加快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步伐


  西电集团是以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群为核心,集科研、开发、制造、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


  西电以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为目标,不断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管理变革,强化精细管理,开拓市场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2011年,西电合资新设辽宁电工,延伸了产业链条;重组济南变压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公司在华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建成宝鸡中压开关新基地,实现真空灭弧室产销量全球第一;合资新设西电科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增强了海外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公司及行业技术资源,成立西电电力系统公司,提升了集团输配电系统集成能力;与国电南自合资设立西电南自公司,实现了输配电一、二次设备的有效融合,加快并扩大了集团进入电力电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步伐。


  2011年先后有“超高压、特高压开关设备产业化项目”、“超高压、特高压敞开式开关及配套设备产业化项目”、“上海西电高压开关扩建项目”、“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试验系统改造项目”、“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电气化线缆产品产业化项目”、“800吨级变压器专用码头技术改造项目”、“超(特)高压变压器配套件和220kV大容量变压器技术改造项目”、“超(特)高压复合绝缘子及电容套管项目”、“铝合金铸造基地项目”等投入运行,解决了公司发展瓶颈,实现了集团在输变电设备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和关键制造工艺上的新突破。


  同时,进一步加强驻外机构建设,初步构建了全球市场网络;电炉变压器、整流变压器首次进入瑞典和法国等市场,400kV、66kVGIS分别进入印度、泰国等市场。以资本走出去带动海外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在埃及投资建设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即将投产,并已在埃及获得了GIS项目订单;在印尼投资建设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已进入工程报批建设阶段;与GE能源建立了全球战略联盟。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西电集团在推行科技管理模式变革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完善创新体系,目前已建成一个“管理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3+2”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2+4”科技创新基本运行机制等5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保障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围绕主要业务板块,推进科技资源有效整合,西电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加大科研项目投入,从2009年的5.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近5.78亿元,研发投入比从2009年的3.38%提高到2011年的4.18%,不断加大的科技投入保证了技术创新的需要,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创造。


  西电已经在众多重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较具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包括高压开关、变压器、换流阀、电力电容器、避雷器、互感器、绝缘子等产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西电在我国研发与制造110kV—1100kV交流输变电设备和±50kV—±800kV高压超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设备的企业中,已成为产品等级最高、产品品种最多、工程成套能力最强的企业,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电气百强之首。2011年新产品产值54.8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1.6%,技术贡献度保持高位,有力地支撑了西电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至2011年底,西电累计完成自主研发的重点新产品543项,其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55项、国际先进252项、国内领先115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一等奖4项),其中“中国西电输变电重大成套装备科技创新工程建设”项目荣获国家创新工程奖二等奖,获省行业科学技术奖96项,获市科学技术奖57项;荣获国资委“科技创新特别奖”。


  为顾客提供“零距离服务”


  西电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建立了与客户相关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建立了《国内大客户管理制度》、《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顾客服务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客户档案及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对重点、核心客户制定了完善的客户关系维护计划,构建起了真正了解客户、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服务体系。按计划组织实施市场走访、技术交流与产品推广工作,增进与客户的相互了解,加深合作感情,赢得了客户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西电通过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生产及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全面提升产品的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对于突发性问题设立“服务直通车”紧急预案,引入高压电器设备安全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可靠性和电网安全运行的认识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层面,确保设备可靠和电网安全,迅速解决电力突发问题。


  为顾客提供“零距离服务”,配备用户服务专用车,并随车配备产品常用备品备件、专用工装,全天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奔赴电力抢修第一线。


  西电建立并完善了能源管理体系,所属企业全部通过“三标”体系认证。西电集团按照ISO14001管理体系流程开展管理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颁布了《能源工作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企业节能行为规范》和《员工节能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节能创新,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应用,提升单位能耗产出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以“产品技术领先”和“制造技术领先”转变“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西电通过厂房采光技术改造,自主研发余能、余热利用技术及装备,循环使用包装材料或包装物,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目前,西电集团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约为10%,循环水设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截至“十一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基年下降40.5%,万元产值水消耗比基年下降69.09%。“十一五”期间,累计节约综合能耗6.09万吨标准煤,节约水资源3209万吨。“十一五”末相对2005年,减少SO2气体排放量16吨、减少COD物质排放量90吨。


  搭建员工发展平台


  西电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员工培训发展平台,建立以集团层面及子公司层面的分级培训管理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培训、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基层管理人员的基础管理培训、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培训、技术人员新技术培训和一线生产工人操作技能培训的多层次培训体系。


  依据各类人才成长特点,在岗位设置、薪酬制度中建立员工晋升通道。在管理团队中设立厂部级专家,在技术人才队伍中设立科技带头人,在高技能人才中设立技术能手,形成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类人才发展通道。为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瓶颈问题,公司为专业技术人才特别设立“科技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公司级专家享受子公司高管副职薪酬福利待遇,并与管理人员通道相结合,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可以任职于技术管理岗位,形成纵向横向相贯通的“H型人才晋升通道”,使各类人才在西电均有成长的广阔空间。


  重视来自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心声,通过职代会职工代表提案、召开民主生活会、企业干部大会、设立信访接待室、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或建议。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对于涉及企业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要经营规划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三重一大”问题,均通过职代会审议,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西电在每年常规招聘的同时,组织所属单位成立省、市政府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西部大中专应届毕业生提供百余个就业见习岗位,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每年按要求安置一定数量的复员转业军人,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本地化采购是西电集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公司以落实社会、经济责任为宗旨,在政策上对地方产品与服务实行优选采购的原则。在公司业务不断增加的同时,地方采购总额也不断上升,从2008年的22.60%,增长到2009年的25.75%和2010年的33.48%。为了促进地方与公司共同发展,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资源优化与整合,打造以西安为基地,咸阳、宝鸡、天水为工业园区的关天经济区。通过资本注入与优化整合,提高了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增加了地方就业,实现了新建工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西电不断投资对所在社区进行投资改造,将社区建成环境优美、配套设施较完善的生活区域,为稳定职工队伍和引进各类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播撒一粒希望,收获千万栋梁,从购买文具、捐赠学习设备,到筹资建学、捐资助学,西电集团全心全意履行着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走进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积极围绕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敬老助残、美化环境、医疗服务、抗灾救灾等方面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2011年度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3000余人次,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营造了学习雷锋、争做雷锋的良好氛围。


  西电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企业使命、战略、运营和文化,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加强社会责任日常管理,强化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推进社会责任业绩考核,完善企业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益相关方满意度,实现企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本报记者李延生)

来源: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