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今年春运40天,东航北京分公司在首都机场整体客流下降6%,客座率下降3.55%,其中两舱客座率同比下降14%的情况下,同比仍然增收23%。同时,春运期间,该分公司收到旅客各类表扬和表扬信20起,送来锦旗4面,实现了服务和效益开门红。
春运期间,东航在北京首都机场保障进出港航班8034班,旅客吞吐量约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出港航班正常率同比提升37%。为促进市场收益,该分公司注意强化市场意识。早安排、早行动。该分公司在春运启动前一个月,就开始酝酿谋划市场对策。市场销售部门在深挖市场潜力,做好航线收益、大客户和代理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新媒体在市场销售上的运用。“东航华北营销中心”微信平台不断推出针对春运的营销和服务产品达10个,供不同层面旅客选择。其中“谁是人气王”、“春运订不到票?东航雪中送炭”、“新春机票优惠大放送!1.5折起大大大折扣!”等微信活动,吸引了众多旅客参与并加入,粉丝量骤升,达到6600。同时,分公司积极与首都机场联动,多次在首都机场官方微博开展微访谈、作客首都机场“BTV直播间”,市场销售部、地面服务部联手在首都机场开展“温暖回家路,东航伴你行”微信咨询活动,不断扩大旅客对东航营销和服务产品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对推动市场销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分公司针对北京客流特点,采取多项措施做好服务保障。为防止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游客流相互叠加的运输压力,分公司采取早安排、早准备、早部署,详细制定《分公司春运服务工作保障实施方案》,周密安排运力,加大现场服务督察,层层落实保障方案和规范,确保春运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该分公司地面服务部在春运前夕的圣诞节就开展“优质服务,春运动员”的“快闪”活动。组织现场员工“圣诞欢唱,快乐东航” 唱诗班,在候机楼内四个旅客集中区域,为旅客表演歌舞,旨在拉近旅客与员工的距离,鼓舞士气,为春运热身。
为确保安全运行平稳,该发公司注重查问题、找隐患。春运期间,分公司各保障单位针对冬春季气候特点,认真分析安全运行工作的重点、难点,细化安全预防措施,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各单位从细节入手,严格检查飞行安全、空防安全、地面行车安全等各个环节,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同时加强各层级值班力量,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监控检查机制。分公司飞行部在统一思想,加强“安全重于泰山”的安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手册和熟悉特殊天气,特别是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应急准备工作,对备份机组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春节假期,部门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主动申请执飞外站过夜航班,使更多的飞行员能在家过年。维修部针对北方气候特点,提前做好除冰车辆及除冰液的检查和准备,同时,按公司特种车要求,对所有车辆进行故障隐患排查,遇到雪、雾霾特殊天气可能出现航班大面积延误时,提前调配符合资质、数量充足人员,确保生产。保卫部在强化各保障单位空防安全意识教育的前提下,前后多次对分公司各办公场所进行了空防、消防、内保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关单位提出整改意见,杜绝隐患发生。并落实内部安全防范措施,严格证件管理与检查工作,及时弥补漏洞。运控部充分发挥指挥和协调的职能作用,科学调配运力,及时做好与地面代理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合理调配资源,确保航班正常性。同时,该分公司加强航班的运行监控和组织协调,针对特殊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航班正常,努力减少航班长时间延误、等待。客舱部实行24小时对航班运行、要客保障等工作的检查、监控,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在机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特色活动。地服部坚持领导现场巡视制度,遇到问题有效沟通,及时化解,避免安全及服务事件的发生。为缓解高峰时段保障压力,实行岗位备班制度,确保特殊情况时人员充足。市场销售部进一步加强主管层值班力量,梳理不正常航班通知流程,完善台账,保证通知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及时掌握春运动态和信息反馈,做好市场分析、研判和应对。在此基础上,分公司还专门建立了不正常航班应对专家组,包括地面服务专家组、运行保障专家组、市场销售专家组等,针对发生航班长时间延误或取消情况,迅速研究调配保障预案,尽量缩短航班延误时间,保证旅客尽早成行。
为提供给旅客温馨、周到、舒适旅途体验,分公司注重精细化服务。根据北京市场旅客需求,按照北京民风民俗,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春节特色服务活动。一是春节前,市场部向北京常旅客、两舱旅客发送农历新年节日祝福短信和电子贺卡;各售票处为旅客准备温馨用品,如老花镜、针线包;向小朋友赠送卡通贴纸等小礼物,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二是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东航值机、登机口、问询台、行李查询等区域,在市区售票大厅等场所进行精心布置,摆放糖果,为旅客发放精美的礼品;在空中开展特色航班活动,为旅客送上可口的饺子和汤圆,营造浓郁厚的节日氛围;三是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元宵节重要节点,在精品航线开展特色活动,使旅客充分享受传统“年”味十足的东航之旅。
来源:环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