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盛夏临近,2014年巴西世界杯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火爆观赛需求纷沓而至的是家电卖场内4K超高清电视的争奇斗艳。从主流的超高清电视到高端的OLED有机电视,产品多样纷呈,消费者应接不暇。业界普遍认为2014年将会是4K超高清电视发展的井喷之年。奥维咨询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超高清电视产品的零售市场渗透率为7%,在世界杯期间更是再创新高。而作为高端家电的新宠——OLED有机电视也是频频走进消费者视野,一场显示技术大革命正在掀起。面对眼花缭乱的电视产品,如何挑选一款好的4K电视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热点。
6月26日,“五大秘籍一招搞定4K电视”——4K电视媒体品鉴会在北京举行。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准确简便地选购优秀4K电视,行业协会负责人、家电行业专家以及显示领域厂商高层在现场分享支招,五大秘籍火眼识别4K电视好坏。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致辞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陆刃波先生在现场表示:“今年,4K超高清电视已经成为电视消费的主流。面对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产品革新,消费者往往无从下手。到底什么才是好的4K超高清电视,恐怕能真正回答上来的消费者不多。掌握几个诀窍秘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
LG Display全球推广总裁崔东元专务致辞
LG Display全球推广总裁崔东元专务更是将现场专家观众总结提炼为“五大秘籍”,教授消费者们如何轻松一招搞定4K超高清电视。
“如果是选购OLED有机电视,那就不需要任何的犹豫。”崔东元专务介绍道,“即便是对画质要求最为苛刻的消费者,OLED有机电视也将是他最佳的选择。因为OLED有机电视已经完全超越了LCD液晶电视的极限,将完美画质的定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崔东元专务曾在“2014中国智能电视与智能显示高峰论坛”期间对外表示,LG Display第二条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LG电子OLED电视首次在中国上市以后,在中国市场取得良好表现,而今年以来,创维、康佳、长虹等中国电视整机厂商也纷纷跟进,推出OLED有机电视,这意味着OLED有机电视的普及速度将大大加速。按照这一发展速度,OLED有机电视走进寻常人家并非遥不可及。
现场讲解五大秘籍一招搞定4K电视
在现场的OLED有机电视(LG 55EA9700)与LCD电视对比体验环节中,OLED有机电视的优势一目了然。在画面呈现上,由于OLED有机电视所采用的是通电就会自发光的有机自发光材料,不像 LCD那样需要背光源,克服了始终困扰LCD电视的漏光现象;另外,超广视角使得从侧面看画面也没有歪曲,让全家人从不同角度都能够实现自由观看;无限对比度实现了更加精细准确的影像;OLED有机电视也展现出了出色的可视角度。在活动现场,主持人邀请观众上前在电视机前2米处并排观看世界杯的精彩片段。不管是站在哪个位置的观众,都能观看到真实还原的鲜艳色彩。因此,在家里收看普通节目时可以享受到接近于自然的精确色彩和生动画面;而仅为0.001ms的极速响应速度即使收看足球、赛车等高速运动比赛节目,也绝不会出现残影,可以享受到干净的画质。尤其是OLED不需要背光的特性使得超轻薄设计革命成为可能。
除了推荐OLED有机电视,崔东元专务还分享了挑选4K超高清LCD电视的经验总结。他介绍道:“首先是要确认3D观影体验。55寸以上的4K电视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影院一般的逼真效果。舒适的不闪式3D眼镜以及广视角的IPS硬屏相结合,消费者在家也能轻松感受到3D大片的震撼。其次是可视角度。好的4K电视,不管是近看还是远看,正面还是侧面,都能呈现一致的色彩表现。同时随着分辨率的提高,电视产品的功耗也将增加。确认4K电视的节能省电功能,也是当下绿色环保消费的重要指标。”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崔东元专务在现场则教大家买4K超高清电视,不仅要眼看,更应该动手敲。他最后补充说道:“选购电视时不妨走上前去,用手指轻敲屏幕,看是否有闪烁。没有频闪的就是好的4K电视。”
品鉴会参会者现场体验4K超高清3D电视
除了OLED有机电视和LCD电视直观的对比体验外,在活动现场的观众也感受到了4K超高清3D电视LG 至真4K LA9650所带来的震撼效果。现在,随着4K超高清电视和55寸以上大屏幕电视的普及,以及优质3D片源的不断增加,在家中享受影院般震撼3D的时代真正来临。更大画面以及更高的分辨率,带来更加真实的3D效果。而4K超高清电视的分辨率是全高清的四倍,使得3D立体感更加逼真。
2014年是电视消费市场分外夺目的一年。4K超高清电视市场目前正在呈现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势头,OLED有机电视和超高清大屏3D电视也随着技术变革和市场发展越来越多地抢占客厅。消费者的选择也前所未有的方便。选购OLED电视无需犹豫,选购LCD电视的话只需确认3D、可视角度、省电以及IPS硬屏几点即可。而这五大秘籍的总结分享,则让消费者在选购电视时真正明明白白轻松消费,对整个4K超高清电视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