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的余音还未散去,再次迎来了《痞子英雄:黎明升起》,这部3D动作娱乐大片将在十一黄金档强档震撼上映。在此之前,一部分幸运儿有幸参加了东风裕隆在北京、上海开展的《痞子英雄:黎明升起》特映会,众人惊呼该片是今年看过的最爽快的电影之一,必须手动点赞。赵又廷、林更新、黄渤等大腕云集,让这部影片有了先声夺人之势,主创人员“空降“现场更是掀起了特映会高潮。《痞子英雄:黎明升起》是纳智捷品牌营销的又一次大手笔。
电影与汽车愉快地“玩耍”
汽车与电影,19世界末这两项最大的人类发明“喜结连理”之后,这种跨界的玩法就一度颇受欢迎。在国外,《变形金刚》成就了通用汽车,《007系列》让宝马、阿斯顿马丁、福特也尝到了甜头。近年,国产影片也受其影响,纷纷将汽车植入热门电影。《非诚勿扰》与斯巴鲁、《疯狂的赛车》与斯柯达、《爱情左灯右行》与新飞度,都成为国内汽车电影植入营销的经典案例。似乎没有了汽车元素,电影都不好意思出来愉快地玩耍了。在电影中,通过场景的再现,情节的渲染,让观众对汽车品牌留下了印象,从而在无形之中影响观众的消费价值取向,即便不能直接影响车型的销量,却似形象广告一般传递着品牌的形象文化,这便是汽车要在电影当中想达到的目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电影赋予了汽车新的“生命”。
诚然通过电影这样的大众娱乐主体,不动声息的高度传播着“商业”,是后现代营销的一种新玩法,新奇又有效。然而汽车植入电影营销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并不是追求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在影片中简单的露出,即使制作方给你再大的Logo特写,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可不是汽车企业想要的结果。只有与剧情、人物关联起来,表达更深度的品牌文化和产品性能,并使观众相信拥有这样的产品自己也能变得更好。但是国内一些汽车电影植入,要么是变成了“广告片”,要么成了一碗白开水,喝完就完了,竟然无法形成记忆。但这次在看完《痞子英雄:黎明升起》之后细细品味,竟丝毫不会觉得纳智捷的品牌植入突兀,而是很自然、流畅,与剧情、人物相得益彰,像极了美国大片的做法。如此看来,纳智捷在《痞子英雄:黎明升起》中的植入营销算是比较成功的。何处此言?
纳智捷电影营销的“新、奇、特”
首先,纳智捷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看完《痞子英雄:黎明升起》又重新找回,只有“真功夫”“大智慧”才能论英雄。戏中,银幕英雄硬汉与纳智捷张扬的气质可谓天衣无缝。足智多谋的陈真座驾是优6SUV,吴英雄的英勇善战则通过新大7SUV得到了很好地诠释。就在吴英雄驾驶着纳智捷新大7SUV以百折不挠至死不渝的信念去抗击邪恶,拯救同胞的时候,人与车就真的和人为一,成为英雄的化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品牌植入无疑是效果良好。这似乎也在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纳智捷车主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满满正能量。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新大7SUV,还是优6SUV,他们的车主都是一群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年轻精英。
其次,产品性能在电影中得到360度释放。纳智捷三款主打车纳5、优6、新大7在《痞子英雄:黎明升起》中早已跳出了道具的角色,而是作为海港城警用专用车身份成为贯穿主人公伸张正义的一条线索。在赵又廷扮演的警察吴英雄与恐怖分子夺命飞车中,新大7SUV卓越的操控特性能与安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林更新的座驾优6SUV则在隧道中为他们与恐怖分子对峙中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宽敞大空间、电动尾门都令人眼前一亮。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追击镜头中,纳智捷车型领先的智能科技配备,在整个电影演进中无数次发挥作用,多次帮助正义英雄们与邪恶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品其牌内涵的和产品信息更清晰的传递给消费者。
汽车与电影的牵手毕竟属于一种商业行为,汽车品牌与导演之间能够达成默契并非易事。纳智捷与《痞子英雄:黎明升起》的缘分能够如此,大概这还在一定程度是因为导演蔡岳勋本身就是纳智捷车主有关,如此他更懂得如何拿捏分寸,懂得如何表达。何况,这已经是蔡导第二次与纳智捷结缘。两年前在《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中,纳智捷大7SUV便开始“抛头露面”,并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多的人因此爱上了这款“神车”。两年过去了,痞子英雄系列再次到来,这次的合作,比之前有了更巧妙的创新。
其实在另外一个程度上,纳智捷与《痞子英雄:黎明升起》的合作是双赢,纳智捷的出现,让这该片的效果更震撼,充分满足了观者的猎奇心理,势必为其票房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消费者而言,看电影与欣赏车并不矛盾,而是一箭双雕。当然这种跨界合作的最大的赢家还是东风裕隆,作为中国车市华系品牌与差异化营销的领航者,纳智捷品牌始终注重通过独特且极具竞争性的营销方式来塑造并推广品牌。此次东风裕隆与《痞子英雄:黎明升起》深入合作可谓是一次智慧的再营销,通过文化娱乐营销来展现纳智捷品牌理念与车型特质,将吸引到更多向往时尚且追求品质消费者的关注,这是一次很好的认知过程和口碑传递过程,其营销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刘连伟)
来源: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