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中华食品》编辑部执行:王文
特邀嘉宾:中国物流学会研究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研究员李万秋
正邦集团品牌总监袁军
上海多利农庄市场总监茅亮
上海超限战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营销人沈志勇
哈尔滨硕鑫伟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职业营销人王济保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粮启动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建立了产品质控体系,之后,全产业链渐渐风行于食品行业。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中短型产业链也开始“浮出水面”。全产业链,又被称作“长链”,是否会成为未来大行其道的生产模式?中短链将如何与长链共同互补式发展?本期《食品大讲堂》邀请的诸位商家学者将与您一同深入食品产业链一探究竟。
全产业链是一种规模化的纵向整合
《中华食品》:面对目前呼声很高的食品行业全产业链模式,您如何看待?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才能选择全产业链模式进行生产?
李万秋:对于中国小农分散的农业特点来说,全产业链恰好是一种规模化的纵向整合。多元化的农产品、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需要大公司的进入,以进行标准化的整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长链的环节越多,竞争力越大。所以,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进行全产业链的生产,需要企业本身具备相应的政策、经验等优势。另外,长链对于资金、人力、物流等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变化的风险规避能力的需求也是企业应该考虑到的方面。
袁军:简单的说,全产业链模式是指企业完全控制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中间没有任何利益分割,从而达到保障产品质量的目的,不仅能够预防、规范、监控、消除或减少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的机遇。以正邦集团为例,正邦独创“两链三网”模式,掌控了从饲料生产、种猪繁育、生猪养殖、防疫保健、屠宰、贸易、肉食品加工到生鲜终端销售网络等各个环节,形成“自养猪,可溯源”的鲜肉生产全过程控制体系。
但是,全产业链模式的最大限制是产业链整合时间相对漫长,没有办法追求短期利润,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有清晰远大的战略目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及负责任的产业发展规划,但实际上并不是太多企业拥有这种实力和思路。
茅亮:对于目前国内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应该辩证的看。一方面,由于短链的监管部分可能很难做到位,这就凸显了全产业链这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全产业链的环节过多,一旦某个环节脱节,可能就会造成整条产业链崩溃的后果,这个潜在的风险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
沈志勇:在目前食品行业某些子领域,其在竞争不激烈、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全产业链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进行全产业链生产的企业涵盖了生产的上游基地、生产设计环节、渠道终端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垄断。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长链在监管方面比较难做到位,需要长期投入成本进行维护,所以比较适合有能力、有资源、有竞争力这样的优势企业。
王济保: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优势,我觉得有这么几点:首先,创新性和差异化,全产业链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可形成竞争优势;其次,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强,平滑盈利的波动性带来较高的、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第三,战略协同效应很好,整个公司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可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第四,具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第五,信息传递顺畅,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第六,具有行业领导力和产业优势,以终端消费引领产业链。
相应的,全产业链也有很多不可忽视的劣势,比如运营成本过高;部门间总体效率不高;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普遍比较高等。
中短链模式提高产品新鲜度
《中华食品》:对于把产业链上的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外包出去的中短型产业链模式,与长链相比的优势在哪里?适合什么样的食品企业? 同时,中短产业链模式对企业本身的资金压力较小,不会要求企业在产业链发展上等待漫长的时间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中短产业链模式比较适合制造业和小规模企业。
茅亮:拿多利农庄做例子吧,准确的说,多利属于中型产业链,其优点是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污染,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从产品源头来说,由于省去了中间的诸多环节,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销售终端来说,对最终环节的控制同样监督产品的质量。
同样的,对于中短链模式的不足之处,我们也有所注意,比如多利对中下游监控到位,而对上游的种子、肥料等环节涉足不多,所以要防止上游环节的产品源头出现安全问题。另外,中短链模式对冷链物流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企业需要重点投入的环节。
沈志勇:短链的产业模式适合目标消费人群集中且偏少的食品企业,如喜之郎海苔这样的品牌产品,由于产品原料的特殊性,所以采用短链的形式,不寻求向上游原料环节的延伸,更具专业化。其实,任何一种产业链的选择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要根据市场环境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是,中短链模式一般选择外包的部分是生产、原料和物流,随之而来的弊端便是原料的源头难以监控,这就需要企业对原料的生产厂家有足够的信任度和控制力,严格把控。
王济保:中短链是现在企业中比较热门的一种模式,可以迅速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且整个产业链的投入成本很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