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此前,默默耕耘了三年之久的好乐买,在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网上鞋城后,于岁末之际开始发力体验式营销——“全城抢GO”活动。该活动自11月11日开启以来,吸引了广泛的关注。12月12日,伴随着“全城抢GO‘相遇爱’”特别活动的进行,为期1个月的“全城抢GO”也正式收官。
在收官日,好乐买CEO李树斌表示,“全城抢GO”是好乐买体验式营销活动的一个尝试,活动本身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好乐买坚定:这个活动将是好乐买品牌营销的开始,而非结束。业内人士认为,李树斌的表态让业界对好乐买品牌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望。
“全城抢GO”北京季完美收官
12 月12 日,持续一个月的好乐买“全城抢 GO ”活动迎来了收官日。与11月11启动日“拒单身”特别活动相呼应,这一天借势“12.12(谐音‘要爱要爱’)”而推出了“相遇爱”特别活动。三天的在线招募,共吸引了数千位京城女性的关注和参与,最终5对“准情侣”成功得到了一双情侣鞋,“全城抢GO”成功收官。
回顾整个活动,自 11 月 11 日启动以来,就受到了京城各界人士的热捧,吸引了上万京城白领、时尚人士乃至大学生的加入,数据显示平均日申请人数超过1000单,带动网站平均日成交额始终保持在12000份到15000份订单。截至收官日,共有两百多人抢到了“快递任务”,并由此获得了一双正品鞋。
“用体验不同生活角色召唤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新鲜又有意义。这个‘快递员’身份价值不仅在于一项临时工作,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体验营销理念,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品牌宣传。”参加此次活动的某公司负责人这样评价此次活动。就记者了解,这一活动自开展初期就因为新颖的传播理念和征集方式,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并凭良好的口碑在消费者身边迅速流传开来。
“好乐买在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展现了品牌的亲和力和互动性。”好乐买品牌部负责人表示,“而且,从启动阶段的‘拒单身’到收官阶段的‘相遇爱’活动,我们将好乐买活泼、积极、乐观、合作的企业文化逐步传递给消费者。”
好乐买将品牌营销进行到底
“我经营传统企业差不多20年,觉得按照自己的节奏经营企业非常重要。今年下半年我们做地铁品牌推广,‘全城抢Go’等市场活动,都是因为好乐买也到了一个市场品牌建设年,这些都是按照年初既定的节奏在推进,没有因为现在的舆论导向而简单去增加或者削减。”好乐买创始人兼董事长鲁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近期关于电商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甚至有知名电商直接表示电商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互联网泡沫”、“电商寒冬”等的悲观论调不时充斥耳边。鲁明的一席话,为我们解释了好乐买在这个时候还要开启品牌营销活动的原因。在好乐买看来,尽管资本环境发生了一些改变,部分电商企业开始削减成本,有的企业甚至砍掉80%市场推广费,但好乐买在市场方面一直在持续投入,势有将品牌建设进行到底的架势。
在“全城抢GO”活动中,亲自上阵充当快递员的李树斌表示,“全城抢GO”活动在北京的火爆已经引发了许多外地网友的“嫉妒”,所以,明年不排除在其他城市开启第二季、第三季……
品牌有望形全新格局
其实,被业内外人士视作“电商寒冬”的这段时期,以比拼价格底线为主的电商圈里“价格战”已经愈演愈烈,许多电商企业都再苦苦煎熬。好乐买此次逆势做起体验式营销,无疑触动了当下正处于洗牌期的国内电商行业的敏感格局,同时也给好乐买的品牌发展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后电商时代’的市场格局走正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电商企业需要敏锐地发现环境变化,并根据变化不断创新、调整自己的品牌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李树斌告诉记者,此次好乐买“全城抢GO”正是恰当地运用了微博这一全新营销方式,这种方式更符合年轻化的好乐买品牌要求,助推了品牌建设。据了解,目前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发展迅猛,最近公开的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用户已达1.4亿,腾讯微博用户达1.6亿。
“行业格局正在慢慢改变,恐怕还需要1-2年的时间。不过,目前有志者已意欲趁契机提前谋求品牌布局。”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乱战之中,强化品牌自然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据记者了解,成立三年多来,好乐买年增长超过500%,正是其品牌打造的好时机。对于正在价格层面酣战的其他电商企业来说,此次“全城抢GO”活动作为一次成功试水,或许将导致业内新一轮的品牌营销战,而好乐买显然走在了前面。
不仅如此,好乐买通过“全城抢GO”活动也为自建物流做了一次深度试水。目前,好乐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城市运行自建物流。而好乐买5月份获得的6000万美元融资,其中超过50%资金将投入到物流体系,明年会将自建物流推进到40个城市。由此可见,“全城抢GO”活动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也不只局限在品牌层面。
来源:千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