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的连锁门店里究竟卖什么?20年前,苏宁只卖空调;10年前,苏宁卖全品类的家电;昨天,苏宁宣布将在全国1700多家门店里卖百货,全面对接苏宁易购,线下卖什么今后很大程度也将由线上的数据决定,从畅销书到进口奶粉……
这是苏宁启动营销变革的一部分,公司的内部结构、名称、高管相应调整。这是为了苏宁一个新定位——“云商”。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解读两大亮点:一个是“零售服务商”的全新角色,另一个是实体门店向全品类经营转型。
一问:何为“云商”
“供应商”也是服务对象
3天前,张近东在给高管的内部信件中已经透露了“云商”的概念,模式可概括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它的核心是以云技术为基础,整合苏宁前台后台、融合苏宁线上线下,服务全产业。昨天,在苏宁召开的全国电视会议上,张近东又对“云商”给予深入的解读。
他说,按照苏宁的规划,未来除了个人、家庭、企业这些传统的“消费者”外,苏宁还把数以万计的供应商、苏宁易购开放平台上的众多零售商纳入到自己的服务对象范围内,于是便有了“零售服务商”的全新角色。如果把这些服务对象看做闪亮的“星星”,其背后则是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云”,这个“云”的形象就是变革后苏宁(“苏宁云商集团”)的定位。
张近东说,互联网时代的全球零售业正面临深刻变化:需求个性化、商品多样化;时间碎片化、服务智慧化;空间扁平化、渠道复合化。中国作为全球增速最快和未来世界最大的零售市场,零售业的变革必然要有零售企业来主导,苏宁‘云商’模式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将引领世界零售业的模式创新。
二问:实体店何去何从
传统家电今年内全部转型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苏宁已在最新一代的“苏宁超级旗舰店”进行试点,“实体门店向全品类经营转型”。据上海苏宁总经理范志军介绍,今后母婴用品、日用百货、图书、金融产品等苏宁易购网上主营的商品都会出现在苏宁的实体门店中,价格上也将没有差异,线下卖什么今后很大程度也将由线上的数据决定。
目前上海约80家苏宁门店,今后传统家电在店面中所占的面积只有50%,预计2013年年内全部完成转型。
此外,由于苏宁已获得了物流牌照,今后实体门店还兼备“物流仓储”以及“易购网下个人提货点”的功能,可谓“三位一体”。目前苏宁实体连锁体系有约1700家门店,今后将逐步完成向“全品类经营”模式转型,首先启动的是一二线城市的旗舰店、超级旗舰店以及苏宁广场等店面。
三问:内部架构如何调整
3年内引进8千干将
围绕“云商”模式,苏宁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据苏宁云商副总裁孟祥胜介绍,专业、垂直、开放、融合、扁平、自主是此次苏宁组织调整的关键词。在苏宁总部管理层面设立了连锁开发、市场营销、服务物流、财务信息、行政人事五大管理总部。在经营层面,打造“线上电子商务”、“线下连锁平台”和“商品经营”三大经营总部,涵盖了28个具体事业部,各业务单元具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灵活性。
在大区层面,扁平化垂直管理、本地化自主经营是苏宁新组织构架的最大特点。2013年苏宁把“大区—子公司—营运部”三级缩减为“大区—城市终端”两级管理,并大幅扩充大区和城市终端数量。
苏宁海内外大区数量从44个增至60个,城市终端由100多个增加至200多个。预计此次调整后,将共有超过3000名干部晋升到新的岗位,这是近年来苏宁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晋升与调整。在首批高管人员任命中,线上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负责人李斌、线下连锁店平台运营负责人田睿晋升为集团总裁助理。李斌还与负责物流业务的陶京海进入苏宁最高决策机构“总裁办”,这意味着电子商务业务在新苏宁的整个构架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孟祥胜还表示,3月份,苏宁将启动大规模人才招聘,面向电子商务运营、IT技术开发、商业广场经营、新品类经营等四大领域,预计三年内引进社会成熟人才8000人,大学应届毕业生3万人。
[记者手记]
搞活店商的妙棋
苏宁此次变革,一步妙棋是如何搞活面临电商压力的 “店商”,即实体门店。恰恰是后者,为去年下半年至今业界甚至经济界一大热点。如果是说,传统家电全部转型 “全品类经营”还在意料中,利用快递牌照变身“提货点”则充分整合了现有资源,方便了消费者。
而 “线下卖什么今后很大程度也将由线上的数据决定”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的某些特征——数据决定产品,需求决定供应。能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 “云计算”。在西方学界,“云计算”和“大数据”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以此而言,今时今日的苏宁,已然显出了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思考方式。我想,这才是苏宁提出“云商”的精髓所在,也是激发业内商业想象的所在。
当然,回望苏宁此次变革,智慧当然重要,但要推动,首需壮士断腕的勇气。这一点,你看如今“苏宁云商”的新标识即可,原先有棱有角的“苏宁电器”消失,取而代之以“苏宁”二字,圆润丰富,仿佛一朵“故乡的云”。
来源:新闻晨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