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宝“熊猫”命名,并以“熊猫”形象作为品牌的乳品企业。在如今中国乳制品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家企业的生存之道又在哪里?
“熊猫”品牌的光辉历史
“熊猫”品牌源于“中粮”, 1956 年创立至今已有近 60 年的历史,它是新中国第一个外销乳品品牌,在近 60 年的时间里这个带着“熊猫”形象的产品,依靠着对完美品质的坚持远销世界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 57 年享誉海内外。
直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期熊猫牌的主打产品“熊猫炼乳”还是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常温牛奶制品,凭借保存时间长和冲调方便等特点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在 60 年代熊猫牌炼乳更是国内市场难得一见的营养佳品。至今很多消费者对熊猫牌炼乳仍记忆犹新。
熊猫乳品打品质牌逆风飞扬
进入 90 年代,“炼乳”在家庭消费市场的份额逐渐被奶粉和常温奶所取代,国内市场萎缩,很多炼乳企业逐渐退出市场。熊猫牌炼乳依靠出口订单还能走多远?
1996 年在浙江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熊猫炼乳”的生产及销售,至此“熊猫牌”炼乳结束了委托加工的历史,“熊猫”品牌有了自己的家。“熊猫牌”是外销品牌,代表国家形象,这是“熊猫”品牌成立至今一直灌输在每一个熊猫乳品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出口产品品质保持一流,为了稳定产品品质提高产能 1997 年熊猫乳品耗资 2000 万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炼乳生产线。凭借良好的品质和借助熊猫品牌的形象,外销市场稳步提升“熊猫炼乳”逆风飞扬。
熊猫乳品跨界营销变革中求发展
随着奶粉和常温奶产业的飞速发展,炼乳国内消费市场举步维艰,但始终坚持好品质“熊猫炼乳”海外市场的订单却越来越多,不乏很多发达国家,经过考察了解到“熊猫炼乳”在发达国家并不是用来直接冲饮的,而是餐饮配料。炼乳是浓缩的牛奶,奶香浓郁,口感滑顺,是制作美味佳肴、西式点心和特色饮料不可或缺的食品配料。原来炼乳还可以这样用?当时正逢粤菜风靡全国,熊猫乳品与很多知名粤菜厨师联合将炼乳应用到粤式点心中,用炼乳的奶香来增加点心的风味,此举大获成功。当大家还在认为炼乳只能还原牛奶的时候,“熊猫炼乳”跨界营销,在餐饮渠道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奠定了今天浙江熊猫乳业集团的基础。浙江熊猫乳品的今天源自当初这一大跨越。
熊猫乳品的发展源自坚持
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凭借的就是对产品品质的不断创新、不断求变的坚持。
“熊猫”牌代表中国的形象,这一理念贯穿于熊猫乳品每一个员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熊猫乳品的全体员工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将食品安全放在心间。
2011 年浙江熊猫乳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成立“交大联合乳品研发中心”。项目聚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数位国内乳品专家,利用名校的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是熊猫乳业与交大合作的主要目的。
2012 年浙江熊猫乳品组织经销商代表参加了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组织的“食品安全论坛”,经销商代表对这次学术气氛浓重的经销商会议评价很高。与会间隙经销商还和交大老师认真讨论了食品供应变革,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等问题。
对于目前竞争激烈的中国乳制品企业,坚持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并保持不断创新的态度是浙江熊猫乳品走的稳做的长的关键。
2012 年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再次跨界,企业战略开始向乳制品行业外拓展。浙江熊猫开始联合国内多个院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展开对海南椰子产业的调研论证,最终决定利用海南椰子原产地优势打造“鲜”椰制品,做中国鲜椰子制品综合开发领先者。 2012 年开始在原有全资子公司海南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将原有工厂扩改建为现代化绿色生态花园式工厂。
2012 年下半年海南熊猫乳品有限公司陆续推出了以海南原产地优势为卖点的鲜椰制品。其中“鲜”榨椰子汁、“鲜”榨椰浆、“鲜”椰丝椰蓉,以“鲜”字对市场进行区隔独具亮点很受市场追捧。
2013 年熊猫乳业饮料事业部将工作中心转向市场营销,重点打造“南沙”和“椰达”两个新品牌。 “ 南沙 ” 牌椰子汁色泽乳白、清香甘爽、健康营养;“椰达”牌椰浆,采用鲜果即榨工艺,新鲜顺滑,果香浓郁,全部使用鲜椰子为原料不添加任何香精及色素。
熊猫乳品本次跨界拓展是在熊猫乳品原有渠道和用户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拓展,公司内部对其在海南的投入非常有信心。
现在浙江熊猫乳业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生产炼乳的企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涉足乳品、调味品、饮料、食品原料进出口和金融服务等多领域的集团型企业。
2013 年浙江熊猫乳业集团正式成立,熊猫品牌也将迎来新的纪元, 60 年来熊猫乳品不但让世界认知了中国乳制品,更让世界认知了中国乳品企业的实力。这个源自中国,以中国国宝形象为标志的老字号因为不懈的坚持、努力和创新享誉全球,浙江熊猫乳业无愧于中国乳制品企业中值得骄傲的一员!
来源: 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