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一下”就能获得优惠券,无聊时“调戏”下微信商家账号获得有趣回复,在微信上玩“一站到底”还能抽到大奖……继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微博之后,微信平台逐渐成为商家管理客户关系、与客户沟通交流、市场分析、产品推介甚至直接促成下单购买的最佳平台之一。
自从去年8月微信开通公共账号认证之后,大小商家跃跃欲试,专门从事微信营销的代理公司层出不穷。微信的客户关系管理为何与众不同?与以往网络渠道不同的“强关系”营销能走多
远?
熟人关系天然信任:“亲,找我聊天吧?”
“本美女小二在这里恭候你很久啦!”只要关注了一家购物网站在微信上的公共账号,用户就会收到这样的问候短信。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还推出“自然醒”活动,只要用户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此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保洁公司飘柔品牌的公众账号更是号称“会唱歌、会聊天、会玩游戏”,有客服人员一对一地与用户进行“真人对话”。
“微信是基于熟人圈子的通讯工具,用户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关系,这样的平台销售转化率必然会更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记者。
专门为企业提供微信营销产品和服务的微信海公司的监测数据显示,一些做得好的微信公共账号,活跃度可以达到1比10,也就是每天1万个粉丝的互动量可以达到10万。微信海CEO程小永说:“这就像你手机里的联系人,你和他联系的频次就代表了你们的关系,关系很深厚的话,你推荐的产品他就很容易接受。”
据了解,企业以往的客户关系管理,往往不过于掌握一部分客户的手机号、邮箱地址、生日等等信息,好多人被各种促销短信和垃圾邮件扰得叫苦不迭,还有用户把这些促销邮箱拉入“黑名单”,或者直接删除不去查看。
程小永告诉记者,微信公共账号的信息到达率可以达到100%,根据他们测算的数据,营销信息的打开率可以达到42%,而每100个访客就会有12人最终下单购买。唯品会、走秀网、聚美优品等电商网站在微信上的销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唯品会每个月在微信上的销售额将近2000万元,占到全部营业额的20%左右。
1
低成本统筹“大数据”:我比你更知道你要什么
“微信是一种渠道的改变,它通过网络技术把人的关系连在一起,在一个圈子里面的信息更精准地推广和扩散,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电子商务专家刘渊说。
微信号为“Kevin6660”的网店店主在网络上销售化妆品已经有7个年头,现在,微信已经成为网店顾客的重要来源渠道。通过微信,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根据季节和客户所在的地域发送相应的护肤提醒,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肤质进行分组,如缩毛孔、祛痘等等,然后再根据这些关键词发送相应的产品推荐。
另外,微信的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也给营销注入了新的活力。记者发现,在关注一家化妆品连锁店之后,只要在自己所在的位置轻触“定位”功能并发送,就可以收到由近及远的4家店面的位置、图片和促销信息。
“定位的功能可以帮助实现本地生活服务的交易,只要用户进入商家附近的区域,就可以收到产品、促销信息,这样就使微信成为一个社区。”曹磊说。福建一个小村子里一位通过微信售卖客家土楼糯米酒的生意人已经有了2万多粉丝,月销售额可以达到5万元。虽然价格要比大批量生产的酒类贵不少,却仍然吸引了大量手工酿造糯米酒爱好者的光顾。
今年1月,微信宣布其用户已经突破3亿,而在5月7日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开放平台副总经理侯晓楠披露,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1.9亿。
欺诈“防不胜防”,呼唤纳入法制轨道
“我们有大牌,直接看图。”记者发现,只要在微信上点击“附近的人”按钮,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收到大量的“打招呼”信息,而其中就不乏各种推销信息。上海、重庆、无锡等城市都出现了通过微信售卖假冒品牌商品的违法行为。
据了解,哈尔滨一家公司开发出了一款“极光营销软件”,购买软件的人可以获取微信用户的大量个人数据,并且随意虚拟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坐标,向附近区域的用户批量发送售卖各种违法商品和服务的信息。
相关专家表示,有“扫码癖”的用户往往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毫无抵抗力,很多以优惠购物为名义的二维码就这样将病毒和插件植入了用户的手机。而很多微信用户都将自己的银行卡在公共账号上注册,以实现支付、还款等功能。信息一旦被盗取,就难免带来经济损失。
“技术更新是很快的,现在已经有了手机购物、应用终端等等,以后甚至在地铁站的屏幕上都能实现购买,但法律法规在很多方面都是比较滞后的。”曹磊说,“微信这个平台也是一样,还有很多的漏洞存在,我们国家现在也正在讨论制定电商监管的有关条例。”
程小永建议,微信用户要尽量通过官方认证的公共账户进行购买,对草根账户的售卖行为保持警惕。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