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连锁企业国美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办了“智能生活视界在握——2013中国彩电趋势研讨会”,会上创维、康佳、夏普、TCL、长虹、海信、海尔、LG、索尼、三星、三洋等十多家全球知名电视厂商,以及中标院、专业调研机构中怡康、内容提供商百视通、宽带运营商中国联通等产业链相关方悉数到场,共同探讨智能电视的消费趋势和发展方向。现场国美与众多电视厂商签订了595万台彩电采购大单,并宣布将于8月1日起在全国开展大型彩电营销活动,包括32寸、42寸等市场热销尺寸段的彩电产品,国美均达到全渠道最低价。
国美高级副总裁李俊涛表示,“国美要重塑‘价格杀手’形象,掀起一场低价‘再革命’。以多种形式在全渠道、全规格段、全价格段确保低价优势,在全国不限量供应低价产品,不搞限量、秒杀的噱头营销,真正确保长期低价的惠民战略,践行成为‘线上线下最低价、最专业的标杆型零售商’。”
国美再启价格利刃32寸彩电跌破1300元
毫无疑问,智能电视是当前彩电市场的蓝海。中怡康在本次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上半年智能电视零售量同比增长121%,零售额同比增长105%,智能化交互将成为未来平板电视的主要趋势。从本次研讨会上释放的信息来看,国美在智能电视领域的战略意图已经显现。未来,国美将以丰富的产品,良好的体验,始终保持的低价优势,打造国美智能电视版图。
会上,国美与数十家国内外知名电视厂商签订了共计595万台采购订单,智能电视占比65%,采购规模再创新高。其中包括,创维80万台,海信60万台,TCL60万台,长虹60万台,三洋60万台,夏普50万台,康佳50万台,三星50万台等。这一采购大单的签署再次表明,“价格杀手”国美将对智能电视市场制造新的冲击,带动市场重组。
实际上,这仅仅是国美低价举措的开端。“7月激情未退,8月革命再起”,据现场国美相关人士透露,8月1日-8月11日,国美将联合各大厂商在全国门店举办大型“彩电节”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促销活动,以真正低价回馈消费者。从即日起至7月31日,凡来到国美门店的消费者均可享受到“预存定金十倍还”的优惠,即预存60元抵600,预存120元抵1200适用50寸以上机型。此外,全场智能电视全面直降,最低跌至5折,其中32寸彩电将跌破1300元;42寸彩电将跌破2600元;46寸彩电将跌破3000元;50寸彩电将跌破4000元;55寸彩电将跌破5000元,真正让利消费者。
而国美协同供需链发展的特色也将在这次“彩电节”中充分体现。据了解,国美将携手知名彩电厂家,举办“老总签售直降”活动,厂家老总将携数百万产品资源亲临国美门店签售,单台最高直减2000元,一步到位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产品。
对此,李俊涛坦言,“此次活动国美将投入空前的低价举措,投入历史以来最大资源力度,联合产业力量,积极调动各分公司的人力、财力、物力,再塑‘低价杀手’形象,实现全渠道、全规格段、全价格段的真正产品低价,为消费者提供完美视觉感受和娱乐体验。”
业内人士则分析,“低价”仍是当前消费市场的最核心竞争力,此次国美举办的“彩电节”促销活动,必将搅起市场新的波澜。
国美称不做噱头式营销真正低价让利消费者
在业界看来,此次国美在彩电市场的重磅举措,可以视为国美低价战略的第一枪。此前国美召开的内部战略部署会议上国美总裁王俊洲重申,要把国美塑造为“线上线下最低价、最专业的标杆型零售商”,重塑国美“价格杀手”形象。
国美此举并非夸夸其谈,而是有备而来。在此次部署会前,国美已经完成了从采购到生产全过程,这其中包括32寸和42寸的彩电,1P和2P的空调,双开门、单开门的冰箱,波轮和滚筒洗衣机等近百种型号的产品,近600多万台商品就将以真正的低价在本次系列低价战略中投放市场,以真正启动低价战略的实施。
据李俊涛介绍,以低价称霸市场一直以来是国美的优势所在,“准备要早,出手要狠,宣传要快,落地要准”的十六字方针将作为国美下半年低价战略的主要发力点。目前,国美已经安排好从现在到春节前的一系列手段落实低价战略,不搞限量、秒杀的噱头营销,真正确保长期低价的惠民战略。
同时,针对线上线下出现的产品销售差异化、体验差异化问题,国美将改善门店体验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国美将进一步实现商品多样化,满足客户商品的丰富性和竞争性的需求,通过店内陈列、网络覆盖、装潢装饰等措施满足客户购物体验性的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一系列具体战略措施部署再次说明,国美沿袭了27年的价格杀手基因、供应链优势以及成本费用率优势,仍是国美应对电商与竞争对手夹击的最核心也是最有力的武器。透视国美此次战略部署会,预示着国美“狼性精神”的回归,“真低价”的实效举措将引领当前零售行业回归良性的竞争格局。
来源:钢联资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