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剧的吸引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用户价值和营销价值也开始吸引着广告主的目光。与之前已经成熟的国产电视剧“大剧模式”不同,在重点美剧资源上也步入新一轮的“多屏大剧时代”。爱奇艺与PPS聚焦《黑名单》、《性爱大师》等数十部2013秋季档王牌美剧大片,引领国内美剧运营模式升级。这是爱奇艺与PPS整合后的联手之作,同时又迎来“TV+”这一客厅小伙伴,包括网页端、客户端播放软件、移动APP、智能电视在内的全平台多屏幕资源全线贯通。
根据8月艾瑞IUT、MUT数据,爱奇艺在PC和移动屏,加之已经发布的爱奇艺互联网电视,爱奇艺在PC屏、手机屏、PAD屏和电视屏等全面领先行业,用户覆盖等数据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特别是自从5月份爱奇艺和PPS合并以来,在移动视频领域保持巨大优势。覆盖率从5月的46%上升到8月的54%,占据移动视频半壁江山。
在这种用户优势的条件下,从9月下旬陆续开播的《黑名单》、《性爱大师》强势引爆美剧季,目前《黑名单》单集在爱奇艺平台播放量均超过350万大关,而《性爱大师》的单集播放量更是超过700万,其中有一半的流量来自移动端,均居于同行业第一。美剧流行升温至爱奇艺美剧多屏“大剧营销”模式初显成效,目前,爱奇艺的美剧等优质版权内容受到汽车、化妆品、电子消费类行业客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美剧的大剧化、跨屏化运营方式的不断深入,广告主将获得更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更理想的营销效果。
超高清体验,升级美剧标准
2013秋季美剧从9月份开始陆续上线,爱奇艺宣布将陆续提供包括《黑名单》、《性爱大师》、《摩登家庭》、《神盾局特工》、《杰西驾到》等热门大片在内近30部美剧的全球同步首播。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呈现本季美剧的特色,爱奇艺美剧频道全面普及1080P超高清模式,让这一在其他视频网站上提供给付费会员的服务,也能让普通网友免费享受。同时,即便是在同等带宽的条件下,运用PPS的H.265臻高清技术,原有画质也将提升50%以上。随着爱奇艺与PPS技术整合的深入,将会为用户带来更为极致的高清体验。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美剧做为市场上流通的“公共资源”,内容偏于同质化,无法形成网站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而通过“大剧营销”的模式创新,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破解视频网站版权运营上的迷局。“美剧的大剧运营现象已经成为2013年视频网站的一大亮点,” 爱奇艺副总裁耿晓华表示:“通过针对性的推广宣传、全平台资源打通、多屏同步播出,尤其是爱奇艺为《黑名单》、《性爱大师》等美剧提供了1080P的超高清画质支持,将极大推动视频网站美剧运营的模式升级。
据艾瑞的一份报告调查显示,高清用户月度可支配收入比非高清用户高16%,愿意投入的时间比非高清用户多10.7%,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达89.6%。特别是互联网电视这样更大的屏幕逐渐成为主流,由此可见,“高清引擎”对于视频网站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在以影视长视频为主的视频网站中,爱奇艺1080P能够完美呈现美剧效果,“清晰度”和“流畅度”都具有明显优势,其美剧频道的影响力和竞争都将进一步提升。
跨屏投放点燃美剧大剧营销模式
一般来说,作为优势电视剧网络播放载体的视频网站想要获得广告主的青睐,就必须在热播电视剧资源覆盖、剧集播放覆盖人数和播放时长上占据明显优势。对于广告主来说,在优势的网络视频平台无疑有着更大的营销价值。
随着多屏趋势的演进,广告主对于视频营销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单一屏幕的投放已经无法对消费者进行立体覆盖。很多领先的品牌在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尝试以视频为中心,针对不同目标消费者的收视习惯、个性特点等进行更精准、更多样化的投放,打通不同屏幕之间的联系,构建更大的传播平台。
广告主根据不同屏幕前的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再与大剧的主要受众进行对比,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视频网站能够精准锁定在线观看影视剧的人群属性,与广告主的目标消费者高度匹配。
同时根据爱奇艺的调查数据显示,喜爱美剧的群体大都喜爱时尚活跃的消遣方式,喜欢在网络视频上收看影视剧等节目,他们在汽车、房地产、IT、娱乐、旅游和奢侈品诸领域消费支出高于其他用户,也是众多品牌广告主的目标消费者。
而相较于已经非常成熟的PC端视频营销,移动端视频营销还属于一个蓝海市场,移动客户端的广告价格比PC端均明显要高。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无论视频网站还是广告主都还在摸索之中,不过已经有不少传统领域的公司开始尝试。以爱奇艺为例,仅从去年年底开始,包括上海大众、福特翼虎、壳牌石油、Dior、通用汽车在内,已经有数十家公司在爱奇艺移动客户端上陆续大量投放广告。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及时获得丰富的大剧内容,并且在不同终端获得无缝拼接的观看体验,是吸引并培养他们形成固定观看习惯的关键点。在这个用户极难被满足的年代,谁能使得用户体验不断升级,谁就有希望让广告价值最大化,受到广告主的青睐,而大剧营销的魅力正在于此。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