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具有较强综合性,是现有各类制造系统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与集成,标准化是推进智能制造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共同指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统筹协调、整合资源
探索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道路
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来借鉴。尤其在标准化方面,国际公认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体系架构还没有形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还缺乏标准的支撑。因此,需要我们尽快制定出符合国情,能够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企业的智能制造标准。
我国从2014年年底开始探索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道路。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成立了由部内相关司局、企业、科研机构、标准化组织等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2016年8月,为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国内智能制造标准化资源,扎实做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机构、企业、专家成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
立足需求、创新思路
编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5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作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牵头秘书处,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原则,组织国内智能制造相关各标委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工作组深入各制造业领域,先后在10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分析研究了智能制造国内外标准化现状,系统梳理了500多项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现有标准和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同时,工作组专家一方面学习参考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标准化工作现状,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努力建设一个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经过工作组多次开会研讨,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正式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简称《建设指南》),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化支撑。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创新性地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即智能制造“魔方体”,并由此提出了“5+5+10”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涵盖“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十大应用领域在内的行业应用标准。
《建设指南》是我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智能制造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体系规划,有利于全社会统一认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建设指南》是指导未来一定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制定及修订工作的依据,同时对智能制造标准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共性先立、急用先行
开展标准研制与宣贯培训
依托总体组平台,我们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立项原则,组织了基础共性智能制造国家标准立项工作。目前,已有《智能制造对象标识要求》、《智能制造,标识解析体系要求》等7项标准完成工作组立项程序,并于2017年3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标志着支撑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工作从顶层设计阶段正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智能制造具有较强综合性,是现有各类制造系统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与集成,标准化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试验验证可以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增强基础共性和行业应用标准试验验证能力,提高智能制造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去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总体组和企业的专家分别从智能制造发展态势,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标准研制的过程控制与管理,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重点标准领域和地方标准化工作经验等方面为学员做了系统讲解。
国际并跑、探索突破
输出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成果
2017年4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管理局智能制造系统评估组(IEC/SMB/SEG7)形成了《智能制造架构和模型研究报告》。这是智能制造概念被提出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一次确定了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制造业大国提出的参考架构一同作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被纳入该报告,实现了我国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顶层设计上的突破,得到国际认可。
此外,我国还在中德、中美、中法、中日韩等双边和多边关系中广泛开展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无线通信、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预防性维护、应用案例、智能制造机器人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多渠道输出我国的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成果。其中,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中德两国专家目前已召开了3次工作组会议,达成了系统架构互认、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等领域的9项合作共识。
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开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一是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标准试验验证的反馈结果,我们将继续稳步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今年,将加快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争取制定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基本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智能制造标准在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验证,在制造业全领域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智能制造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助推高水平标准形成。标准是智能制造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标准的形成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和推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实际解决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中的互联互通、信息融合等关键问题,促使创新成果向高水平标准转化,从而进一步发挥标准的支撑作用,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有序协调跨行业跨领域分工合作,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智能制造标准的应用和推广。
四是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智能制造标准必须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贯彻国际化理念,只有开放性好、兼容性强的标准体系才符合智能制造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的基本特征。要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输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成果,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协调统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赵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