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世界最宽热轧机本钢2300机组生产的5000吨热轧X70管线钢,全部运抵大连港。这批标记着本钢商标的宽幅热轧板,将飘洋过海运往巴基斯坦,用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工程项目上。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本钢集团的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硅钢和长材产品,不断销往东南亚、西亚和中非等地的30多个国家。本钢负责人表示,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标注“中国·本钢”的名字,为推进贯通欧亚大陆经济圈建设的“中国行动”,奉献本钢人的钢铁力量。
抢抓机遇 擦亮本钢名片
历经10多年的海外布局和深耕细作,本钢集团已经建立起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通过全球化经营,不仅产品出口量在全国钢企中遥遥领先,还荣获了中国最具竞争力出口企业50强称号,本钢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在产品出口上的竞争力优势。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钢铁产品“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设施落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等领域,也释放了大量钢铁需求,成为全球钢铁消费的新增长点。本钢集团紧紧抓住这一战略契机,把握钢铁需求的“风向标”,准确定位,在原有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网络的布局,加快本钢产品“走出去”步伐。目前,“本钢牌”产品已销往“一带一路”沿线的30多个国家,使“中国·本钢”的名片在“一带一路”上,更加闪亮。
发挥优势 加快国际化步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生产成本、规模与中国比相对落后,这些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尤其中高端钢铁产品需求量大。
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标市场,本钢集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四大优势”: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升级,目前本钢集团已经实现了生产设备大型化、生产控制自动化,生产工艺连续化,拥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工艺装备优势;汽车表面板、家电板、石油管线钢、集装箱板、机械结构用钢等主导产品研发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研发优势;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达到85%以上,拥有行业领先的产品结构优势;多年来本钢集团以全球视野布局海外市场,在东亚、东南亚、欧洲、南美和非洲市场,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拥有稳定的销售网络优势。本钢集团紧紧自身在工艺装备、技术研发、产品品种和销售网络上的优势,加速产品“出海”。目前,已经有汽车表面板、家电板、石油管线钢、集装箱板、机械结构用钢和铸管、长材等10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开拓市场 多条腿“走出去”
本钢集团为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出口力度,通过加快驻外销售分公司销售节奏、强化与贸易商的合作、加大直供用户供货比例等方式,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开发市场。
为盯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需要,锁定目标市场的具体项目,做到知己知彼,本钢集团在通过驻外分公司、贸易商,和信息网络等捕捉用户市场信息的同时,派出多批专业人员深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去年,本钢国贸公司出口处在得知中东某国有一重大项目建设要公开招标后,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投标,经过深入调研,根据本钢产品特点和质量优势,综合衡量国内外几大著名钢企的实力,制定严密的竞标方案,精准定价,一举中标,现已陆续供货超过10万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越南的钢铁需求量日益增加,本钢利用自身拥有高端产品生产线的优势,集中对当地的用户进行走访,了解当地用户需求的材质及生产特点,同当地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销售渠道,实现批量供货。同时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用户,也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合同。
创新营销 个性化服务全程“在线”
为稳固市场,在锁定用户后,本钢集团便开启了个性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模式。盯紧用户,采取一单一议的灵敏反应机制,快速响应,根据用户不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本钢集团在内部为海外用户,建立了稳定的保障机制做后盾,为出口产品搭建了持续改进稳定提升的质量平台,紧跟市场快速响应的技术研发平台、优先排程的高效生产平台,强大的个性化技术服务平台。
在快速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中,本钢充分发挥自身“销研产”一体化优势,针对区域市场和终端用户的特殊需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艺研发,缩短交货周期。在获得中东一区域用户需求厚度较薄规格产品订单信息后,本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与厂家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利用本钢热轧1880产线生产薄规格的优势,快速研发生产出用户“点单”的规格产品,现已实现了每月2000吨的稳定供货。
为满足用户不同需求,本钢集团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用户的需求特点,及时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服务流程,实时解决用户在用前、用中、用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销售服务“阵地”不断前移,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实现了服务全程“在线”。
因产品质量好、规格齐全、服务到位,本钢集团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赢得了好的口碑和稳定的市场。(中国工业报记者李淑梅 通讯员那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