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被屡屡提及,而摆脱“中国制造”标签,迈向“中国智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1000万人。显然,铸造“工匠精神”的背后,作为基础的技工人才培养亟须跟上“步伐”。
在日前人社部召开的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专题视频会中,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强调,各级人社部门要把国务院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把技工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实施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重视宣传引导。有学者指出,职教培养质量的提高、福利保障的优化等多方面的改进利于技工群体形象和地位的提升,助于“工匠精神”的发扬。
改变原有社会认知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保障人才以技能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一度成为大多数家庭对于子女的要求与期许,而事实上,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成才之路”的误区阻碍着一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在日本,在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我国这一比例却仅为5%左右,“高级技工荒”现象极为凸显。
“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的缺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短板’。培养技工人才迫在眉睫,加强教育力度理当是‘先锋’,而全社会对于技工人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的评价标准、地方部门的重视程度、学校自身教学及管理方面等种种因素都是造成社会‘轻视’职业教育与不当认知的多样原因。”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行政部长徐广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徐广进一步指出,从社会角度来说,全社会需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劳动和技能创造财富”的观念,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风气;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相关领域人才巨大缺口的现状,使得职业教育也能成为学生“改变命运”的选择;同时,还应重视引导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主动作为,让技工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实现资源共用、责任共担。
除了舆论引导、教育源头调控之外,职业工人整体收入偏低,无资格“落户”、“公考”等种种问题成为了社会“不看好”技工教育的现实原因,因此,制度保障与激励办法的落实也是扭转社会认知的重要手段。
对此,相继出台的政策也将重点放在了薪酬、落户、培训等方面,致力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保障人才以技能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于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同时要求了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此外,《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显示,要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
弥补教育体制缺失
许多职业技能院校面临着教育投入不足的窘境,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与办学吸引力。
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多元化选择的一种途径,而并不是“教育层次”。徐广向记者坦言,从招生录取来看,以前的“一本”、“二本”、“高职专科”这样的层次填报志愿,逐批依次录取,必然就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低人一等”的情况,教育体制亟须改革。“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新的高考入学政策,逐步放开高职单招录取等是很好的尝试和改进,同时也要注重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并且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逐渐淡化重人文艺术教育,轻技能教育的现象。”徐广说道。
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直以来许多职业技能院校面临着教育投入不足的窘境,这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办学吸引力。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逐步提质早已成为了社会探讨的焦点。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守镇提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技工院校超过2500所,职业培训每年500万人次,但职业教育质量急需改善。因此,李守镇建议,应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财政投入。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汤涛也表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在研究制定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相关政策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技工院校的政策需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训练院、职业培训包等改革试点时,要把技工院校作为“试验田”。进一步完善条件保障,完善生均拨款政策,落实各项建设项目,实施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同时要夯实工作基础,切实抓好校园稳定工作,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等基础工作。
遵循就业市场导向
已就业为导向的技工人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提供更为专业的技能辅导,还能为高级技工的培养提供职业基础。
“在申报学校的时候,就是冲着‘订单班’去的。被录取后得知,本专业的‘订单班’录取人数超过了预计的两倍之多。”就读于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向记者表示。该学生口中的“订单班”,指的是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班型。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更多的人热衷于该种形式,是因为相关职业技能的学习更为专业且有针对性,并能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以及工作岗位。
“事实上,低级技工的劳动力缺口并不是很大,而成长为抢手的高级技工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招聘更看重的是从业资格与经验。所以,遵循就业市场导向培养技工人才是很重要的,高工的‘养成’也需要从找到合适的就业平台开始。”人力资源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显然,已就业为导向的技工人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提供更为专业的技能辅导,还能为高级技工的培养提供职业基础。《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便以坚持就业导向为基本原则,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创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出发,推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促进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徐广认为,“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来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并加强技能训练课和通用能力训练课程。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及时更新,与“新技能、新方法、新工艺”保持同步。再次,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也应被重视。
此外,“校企合作”作为技工人才培养的利好模式,在实际中却也出现了因培养周期长,企业“养不起”、“留不住”,丧失了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的情况。对此,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认为,可推进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共建产学合作机构、培训专业、实践基地等;推进“职业技术培训园区+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具有产学研特点的职业技术培训园区化发展态势,鼓励职业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兴办校办企业。
链接 >>>
国家全力打造技工教育“常青藤”2014年12月,人社部发布《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应按照全日制大专学历享受相应待遇政策,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2016年7月,人社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决定于2016至2020年,在全国组织千所左右省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
2016年12月,人社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坚持高端引领,提出大力发展技师学院、实施技工教育高端引领计划,着力培养大国工匠;首次明确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明确技工院校比照同层次职业院校标准落实经费。
2017年3月,人社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具体情形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实施要求。要求发挥事业单位示范引导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本报记者吕途)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