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时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0%,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70%,外排污水COD降低77%
在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产量持续提高的情况下,燕山石化的污染物排放却逐年降低。与2005年相比,2011年的工业产值(现价)增长109%,总能耗仅增长4.9%,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0%;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70%,外排污水COD降低77%,万元产值水耗降低72%。
近年,燕山石化先后获得全国节能减排十大功勋企业、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称号,在推进绿色低碳战略的进程中,展示出一张精美的“环保名片”。
油品升级,15年完成“五级跳”
今年5月31日,在北京市实施第五阶段车用汽柴油标准的当天,燕山石化成功向北京市场供应硫含量在10ppm以下的京5汽柴油,延续了燕山石化在国内油品质量升级路上的领跑史。
按北京市京5汽柴油300万吨/年和50万吨/年的需求量、硫含量比京4汽柴油降低30ppm计算,每年可再减少硫排放105吨,折合二氧化硫减排210吨。
从硫含量500ppm到150ppm、50ppm,再到10ppm,从北京蓝天全年不足100天到2011年的286天——这历史性的转变,燕山石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贡献者。
早在1997年,燕山石化就在国内率先启动清洁燃料工程,自此,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率先在国内实现汽油无铅化,2000年执行相当于欧Ⅱ标准的GB17930-1999汽油标准,2005年生产出相当于欧Ⅲ标准的京B汽油,2008年生产出京4汽油,2012年生产出京5汽油。
燕山石化主动适应市场要求,不断提升成品油品质,用15年时间完成了油品质量升级的“五级跳”,走完了西方国家30年的升级路。
目前,燕山石化每月可供应京5汽油12万吨,京5柴油产量则完全能够满足北京市场需求。下一步,燕山石化通过汽油生产装置优化运行,将增上第二套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京5汽油月产量将超过20万吨,约占北京市场份额的2/3。
在清洁柴油生产方面,燕山石化2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已经于2012年6月28日中交,并计划于2013年投产。投产后,所有直馏柴油均可通过加氢处理变成优质的低硫柴油调和组分。
节水减排,一年省出20个昆明湖
燕山石化各类炼油化工装置每年都会产生近600万吨的装置污水。在“污水也是资源”的理念指导下,燕山石化在牛口峪水库建起三级污水处理系统,水净化车间每天“吃”进化工污水3.3万吨,经过净化处理后,有2.4万吨水返回东区水净化车间进行深度处理。如今,燕山石化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已经提高到98.4%。
基于专业化重组后体制机制的变革,燕山石化新鲜水、循环水、化学水、污水管理分工明确,节水工作也因此变得专业化、多元化。
他们对企业内各类排污及周边生活用水加以收集,深度处理后回用;他们连通不同循环水场,实现并网运行,促进水资源合理优化;他们成立安全环保监察大队,对水质指标和各类污染物排放进行24小时现场监察。
最新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燕山石化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比降低11.4%,COD降低23.7%。燕山石化工业用新鲜水连续10年下降,相比最高年份用量,一年可以省出20个昆明湖的水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显成效
他们实施“西气东送”,将西区过剩的低压蒸汽供给东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各个生产链条紧一紧,使关联装置物料供应实现“嘴对嘴”;试烧污泥煤、污水浆,同时确保达标排放;推进装置热联合,大幅降低能耗;优化储运流程,实行分储分炼……
为最大化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燕山石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节奏提速,上中下游一体,优化思路从零散到系统,生产链条从宽松到紧绷,废物处置从垃圾到资源。指标不断优化的背后,是专业化体制、精细化管理、资源化处理共同支撑的结果。
2006年以来,燕山石化稳步实施了专业化重组,把过去综合性、大而全的二级厂改造成分工明确的专业生产厂、公用工程和服务管理中心三类单位;把“公司—厂—车间”三级管理体制压扁为“公司—专业厂”两级体制,使炼化一体、系统优化的条件更好,节能减排的空间更大。他们成立了热力厂、水务气体管理中心等公用工程单位,专业管汽、管水,公司层面的资源整合优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几年来,装置不断增加,但用汽总量却在降低,2011年,动力锅炉产汽比上年降低5.7%;今年上半年,同比再降低3.3%。
“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燕山石化坚信,在工业废物处理上,只要认识到位、成本合适、技术可行,废物资源化就大有可为。
橡胶一厂尾气回收装置处理能力不足,产生一些废气,冬季进入热力厂油炉混烧,但夏季该炉停用,废气由冷火炬直排,影响周边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燕山石化确定了将废气引入炼油一厂四蒸馏作为燃料的方案,不仅减少了燃料消耗,而且每年可减少VOC排放1620吨。
以往,每个采暖季供热系统要消耗13万吨~15万吨蒸汽,实施热泵技术后可节约蒸汽9万吨,减少循环水损失21.7万吨,同时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改善环境。(郑倩 纪粹瑶 章铮 蒲忠 葛汝庆 刘建军)
来源: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