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产品是否有专利侵权风险?”在即将签约前夕,波兰和越南的合作伙伴提出上述疑问时,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雨虹)副总裁王文萍心里犯起了嘀咕:如果产品涉嫌专利侵权,东方雨虹大力开拓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的计划将付诸东流。
为打消合作伙伴的疑虑,王文萍和她的团队针对即将出口到海外市场的核心产品高密度聚乙烯自粘胶膜防水卷材(下称HDPE胶膜)实施了专利预警项目,评估其可能存在的专利侵权风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分析和排查,东方雨虹向合作伙伴出具了一份分析报告,排除了全部侵权风险,并与国外合作伙伴顺利签约。
“东方雨虹开展的专利预警项目不仅打消了合作伙伴的疑虑,还成为核心产品HDPE胶膜开拓海外市场的‘助推剂’。”谈及实施专利预警项目所发挥的作用,王文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颇有感触地说到,正是因为排除了专利侵权风险,HDPE胶膜进军海外市场的计划才得以顺利进行。目前,HDPE胶膜已经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开展专利预警项目之前相比,该产品的销售额翻了两倍。
打造拳头产品
“人民大会堂以及鸟巢、水立方等85%以上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都采用了东方雨虹的防水系统。”谈及东方雨虹产品的应用范围,王文萍颇为自豪地说,自1995年进入建筑防水行业以来,东方雨虹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防水系统服务商,其研发的防水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房屋建筑、高速公路、城市道桥、地铁及城市轨道、高速铁路、机场、水利设施等众多领域。
自成立伊始,东方雨虹就非常注重技术创新。目前,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公司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在加大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知识产权布局。”东方雨虹知识产权经理孔虹介绍,公司针对防水材料、防水系统、生产工艺、施工工艺、施工工具、配套的建筑构件等都开展了专利布局。截至今年2月,东方雨虹共提交了714件专利申请,包括466件发明专利申请、208件实用新型申请和40件外观设计申请;其中290件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包括128件发明专利、140件实用新型和22件外观设计。此外,东方雨虹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4件国际专利申请。
为了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市场竞争力,东方雨虹近几年开始打造“拳头产品”,并将目光瞄准了HDPE胶膜。由于该产品具有防水效果好、施工方便、节能环保、经济安全等诸多优势,其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欢迎。与此同时,东方雨虹也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截至今年3月,东方雨虹针对HDPE胶膜已经提交了22件专利申请,其中12件已经获得授权,涉及的关键技术有HDPE胶膜组成成分、热熔压敏胶、高密度聚乙烯片材、保护层物质等。
走向国际市场
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东方雨虹HDPE胶膜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并时刻警惕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
“由于建筑防水是传统型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涉及建筑防水膜的专利申请,且每年的申请量比较稳定。由于防水材料需求与市场规模大,建筑业发达的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都是该领域企业开展专利布局的主要目标国,而国外竞争对手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孔虹介绍。
东方雨虹在开拓欧洲市场过程中,波兰的合作伙伴提出,为避免专利侵权风险,希望东方雨虹出具专利侵权风险分析报告。同时,包括越南在内的多家亚洲客户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国外合作伙伴的疑虑促使东方雨虹管理层决定,一定要针对HDPE胶膜产品开展专利预警项目,评估其是否存在专利侵权风险。
启动专利预警项目后,东方雨虹综合分析了欧洲市场的专利布局情况,对HDPE胶膜相关专利进行分类分析,特别是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情况。“我们通过分析HDPE胶膜产品的技术方案,设定了82项检索步骤,经检索初步获得1374条记录,后逐条对初步检索到的记录进行筛选后,共得出相关的专利信息共计383条。相关技术专家和法律顾问又从383条记录中提取全部文件,逐项进行技术特征比对,并针对技术方案开展侵权分析,最终排除了全部侵权风险,打消了对方的疑虑。”孔虹介绍。
提升保护意识
在王文萍看来,实施专利预警项目对于东方雨虹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专利预警项目,东方雨虹充分了解了HDPE技术的专利布局,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进行技术规避,避免侵犯国外竞争对手的专利权,以规避专利侵权风险;同时,通过了解HDPE专利技术的发展态势,有助于帮助公司更好地在海外市场开展专利布局。”王文萍表示。
从只在国内市场开展专利布局,到开展专利预警项目,再到在海外市场开展专利布局,东方雨虹尝到了专利保护带来的甜头。王文萍表示:“通过开展专利保护工作,东方雨虹有四大收获,一是收获了信心,让我们对自己的核心产品有了充分的信心;二是收获了客户,让客户看到了东方雨虹具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实力;三是收获了市场,中国企业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四是提质增效,只有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产品,才能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并助力供给侧改革。”(冯飞 通讯员 娄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