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将美国智慧融入企业文化


作者:刘成    时间:2012-02-08





核心提示: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走上去是众所关注的话题。截至2010年底,海尔家电在美国的累计销量突破4000万台,相当于每三分钟诞生一名海尔用户。2011年1月至11月,海尔整个海外收入增幅达20%。海尔在开拓海外市场上有哪些措施和经验?企业如何融入当地文化?本报记者近日亲赴海尔美国公司,为您发回来自一线的报道。

“你是来自中国,采访海尔的?”1月15日,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第23街53号的一家大型家电商场里,当记者说明来意,商场服务员玛丽女士忽闪着大眼睛,脸上写满了惊喜。她带记者来到摆放着海尔洗衣机的展台前,打开洗衣机盖,边比划边眉飞色舞地介绍道:“海尔的产品在我们商场很受欢迎,产品设计比较符合我们这儿顾客的审美观,也很实用。”

这是1月中旬,记者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之际,在美国实地探访海尔在全球市场运营状况时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的背后,反映的则是海尔通过全球融智,逐渐形成的强大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敏锐把握当地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研发能力。2011年,据世界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数据显示,海尔在大型家用电器市场的占有率为7.8%,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一。

“在曼哈顿,只有海尔大厦悬挂着三面旗,自左向右分别是:中国国旗、美国国旗、海尔旗,不少华人见到这个场面会热泪盈眶。”记者来到位于纽约百老汇大街1356号的海尔大厦时,美国海尔CEO Shariff Kan讲的这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

海尔大厦过去是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该楼是美国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海尔买下这幢大楼,表明了海尔品牌长期在美国扎根的决心。“公司共有230多名员工,大都是美国当地人,其中华裔只有十多人。”Shariff Kan来自中国台湾,到美国已经30多年了,汉语说得很流畅:“我经常对公司年轻员工说,不了解美国文化,就做不好美国市场。”

Shariff Kan的话实质上是海尔全球化理念的旁释。海尔集团董事长兼CEO张瑞敏不止一次向外界解释,国际化和全球化很不同,前者是用企业自身资源闯出一条路,而后者是要整合全球的资源。海尔认为整合全球资源最关键一点是能否全球融智,因此海尔在全球各地都没有采取大批派出人员的做法,而是聘用当地人才来经营。

美国海尔的员工大多是具有极高专业能力的美国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美国海尔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同行佼佼者。美国海尔高级包装设计师本内特,曾在一家美国大企业做包装设计师10多年。“我熟悉美国文化,知道什么样的包装设计能够吸引美国消费者的眼球。”在美国海尔大厦6楼的家电展厅里,本内特拿出一幅他设计的彩电包装图片,边展示边给记者介绍:“这种在液晶电视画面里像火焰般怒放的大幅花朵,设计到包装箱上,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是美国人喜欢的风格。”

虽然是资深的包装设计师,但本内特坦言海尔“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他,让他受益匪浅。“百思买、沃尔玛等所有销售终端,我几乎每天都要去转一转,收集信息、寻找灵感。用什么颜色?用什么样的文字?标志怎样设计等等,这些元素会时常在脑海中盘旋,目标是怎样设计会更好地让消费者了解海尔的品牌和产品优势。”

事实上,“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的理念,已然嵌入美国海尔员工的潜意识。Shariff Kan告诉记者,到销售终端巡店,是他每时每刻要做的事。而每次巡店,他都会把相关信息用手机拍下来,第一时间发邮件给美国海尔公司的相关部门,快速解决。“你看,这是我前几天巡店发现的细节问题,”Shariff Kan边翻着手机里的图片边给记者介绍说,“这个货架上层展示的吸油烟机,有白色、黑色、不锈钢等不同的品类,下面是装在箱子里的货品,而为了节约货架空间,这些箱子是侧面朝外存放的,但我们在箱子侧面没有印上分辨产品不同品类的标志,这样消费者在自主取货时,必须把箱子正过来,才能分辨出来,这不能给消费者提供最大的方便,所以我们正在加紧改进。”

正是这种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使海尔从最开始的靠缝隙产品打入美国市场,逐渐在美国市场扎下根基。家住洛杉矶别墅区的约翰就是海尔产品的忠实“粉丝”。约翰的工作是平面设计师,是美国典型的中产阶层。记者走进约翰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厨房的一台海尔品牌的大型美式对开门冰箱,在他的楼上楼下看了一圈,发现他家里的洗衣机、干衣机、电视都是海尔品牌的。

“这是全美最好的冰箱。”在海尔对开门冰箱面前,大约有50岁左右的约翰,向记者伸出大拇指。“设计很有美感,适合厨房的风格,利用率比较高,不同的食物还可以分类存放,而且还很省电。”约翰像个孩子一样向记者夸奖着,“我有亲戚朋友换房子,我都会向他们推荐:去买海尔冰箱,那是最好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