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联印刷公司,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锐意创新、共谋发展”。深入其中,在走廊、在大堂、在车间、在公司的每个角落,都会看到以“德”为主题的书法作品,让人瞬间有一种“身临其境品自高”之感。 日前,在激扬的《公民道德歌》声中,华联印刷公司领导及员工代表与书法家王新民促膝而谈,畅所欲言,共话历时一年的“以‘德’为本”书法展带给心灵的震撼。
总经理确定主题:扬正气树新风“德”为本
华联印刷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年年有主题、年年有成果。走进2011年,总经理朱敏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面对印刷行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面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员工队伍的影响和冲击,深知苦练内功方强健,风清气正好扬帆。为此,特在新年伊始发出“扬正气、树新风”动员令,将全年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定位“‘德’为本”。决定以请德艺双馨的书法家王新民举办书法展的形式,在公司营造努力提升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环境氛围,“让员工在艺术的欣赏中感悟‘德行’的重要,时刻将‘德’放在做人做事的首位。”
华联人精心策划:展览内容旗帜鲜明凝聚人心
主题确定后,公司上下对展览作品内容反复研讨、集思广益,确定作品组成要坚持“职业道德建设与个人品德修养紧密结合、弘扬中华优良传统与把握企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优选经典作品与鼓励员工积极创新紧密结合”的三原则,使得作品内容既底蕴深厚又生动鲜活。
为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和个人品德修养的重点,将“百行德为首”、“德为人之魂”作为领衔作品;为铭记奋斗历史、传承优良传统,将毛泽东诗词及志士仁人警示名言列为重要内容;为激励员工敬业奉献,推出“培养团队精神,争创一流企业”、“成才勤为本,创业志当先”;为陶冶道德情操,选用“心底无私天地宽”、“人生需奉献、灿烂送人间”。整个作品旗帜鲜明、遥相呼应,使强企育人融为一体,提升素质与促进发展齐头并进。
书法家亲临现场:展览走进基层力求相得益彰
书法家王新民回忆说,“看到华联印刷推荐的书法内容,健康丰富、积极向上,把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用书法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新颖直观、一目了然,时时引领、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员工,这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他亲临公司现场考察,按照不同受众及环境要求,创作了一百多幅形式多样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分别布展在公司走廊两侧、会客室、办公区、生产车间等。让书法展览从艺术殿堂走入工厂,成为“扬正气、树新风”的有生力量。
新变化管理提升:氛围感染正气上扬暖意浓浓
书法作品遍布公司每一个角落,令华联人每天走进车间、走廊,在艺术的享受中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朱敏总经理说,办公室里“天道酬勤”提醒着自己经常深入车间班组,调研难点问题,与一线员工促膝谈心,从中感受到自信、忠诚、包容、进取、厚德之风正在公司形成;车间主任叶运仙说,书法展中“崇尚道德、创建和谐”提示自己要科学管理、关爱员工,着力激发调动和保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公司喜迎九年庆典活动中,所有领导干部共同发起“赞美的就是你”活动,从总经理到车间主任,把赞美之词送给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近50名员工,在公司引发强烈反响。从基层保安员做到生产总调的朱波说:“以德为本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有尊严,也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新活力敬业爱岗:环境导向春风化雨催人奋进
书法展览历时一年,数十名员工撰写心得体会,交流内心感悟。员工范俊志说:“内涵深刻的百余幅书法作品,不仅传递着品德、德行、功德、上德之感悟,更让人感到,德业深厚方可基业长青。”印刷机长熊少荣说:“奉献高质量的精品图书,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础,修身养德才是企业信誉的根本保证。”员工李淑媛则道出了更多员工的心声:“感受书法魅力,呼唤工作激情。”公司开展的《业务达人·我最闪耀》技能提升培训,引来600多名员工积极持续参与,学业务、练本领,提升岗位技能。
新收获和谐发展:文化驱动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在华联印刷工作的员工,都会释放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豪感。员工谭定芳说:“在工作之余漫步走廊,既是视觉美感的享受,更是精神缺失的补偿和心灵的净化。”郝国良说:“我最喜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幅作品,因为它是华联人内心的共鸣。九年发展创品牌、建团队,持续攀登,是因为我们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镌刻在我们团队的旗帜上。”王超说:“书法展览,让客户知道华联印刷坚守的核心价值观,由此也赢得了客户,开辟拓了广阔市场。”2011年,公司快速发展、喜讯频传;各项经济指标呈两位数增长,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获得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来源:慧聪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