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人有两条腿,正常的企业也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企业的硬实力,如产品、服务、价格、渠道、营销等;另一条腿是软实力,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对外传播、形象等。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社会对企业的认同。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远,必须两条腿同样发达。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但凡有点年岁的企业,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谷歌有谷歌的文化,百度有百度的;星巴克有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大娘水饺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些看起来是如此“美妙”和富有文采,比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也有企业全是“团结”、“奋斗”、“坚持”、“热爱” 之类的话。虽然这种表达的口气太宏大,太叙事了,不过这些提法本身的指向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可以让一个企业的格局逐渐变大,因为我国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所以企业在成长期需要这样的价值观,成为他们的“使命”、“愿景”、“宗旨”和“精神”,即便做不到,也不能否定其有这样的方向感。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拥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上天”后如何落地,是一个相当难的课题。
企业文化如何“化”?必须靠“潜移默化”,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般“着物物不知”才能“化”。这种“化”,是让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并形成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这般,我们才能说,这个企业“有文化”了。
基于上述逻辑,企业文化要“化”,具体需要3样东西:
第一,时间。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历变革积累了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壮大发展的“道”。这些企业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家目光短视,在软实力建设上“投下去的钱当年要见效”。当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色,这无需多说。但是不能让利润成为企业的惟一指向。不难想象这些企业即使每年赚钱,但赚的不会多也不会长。
第二,需要氛围。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大家的心理默契,也是一种共同愿景……这些东西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合力冲抵,渐成气候,然后新人进来,受其影响,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个企业在价值观上具备了相似的倾向这便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好比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最终都可能被汉文化同化一般。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端通常都是在老板,但是最终要形成于员工,企业要养育好自己的文化氛围,在氛围中,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去应对处理,平时大家也都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操守如何符合企业的文化要求。
第三,需要员工的高度自觉。企业文化的约束力不像法律法规那样带强制性,例如哪怕在一个倡导节约的企业里,企业也很难因为浪费一张纸或一点食堂的饭菜就去处罚某某员工,况且如何清晰地界定“浪费”也是一个难题,所以企业文化要落实在行动上,就必须真正使大家心服口服,在思想上、心灵上形成共识,而不是表面服从与被动遵守,否则一旦失去监管,“文化”就会荡然无存。企业文化的约束主要来自于自律,高度自律的产生源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这是企业文化的至高境界。
正如一个社会的成熟与进步的标志是来自于文化一样,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在初级阶段需要靠产品和服务生存,中级阶段靠使命和责任发展,最后得靠文化才能得以持续成长。(徐浩然)
来源:经济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