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 打造一流企业需要一流文化


时间:2012-07-24





从一家上海本土银行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始终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核心价值观,致力打造一流企业塑造一流文化,走出了一条规模快速扩大、效益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的科学发展之路。

  日前,浦发银行企业文化部总经理陈连华、公共关系部总经理高峡向记者介绍了浦发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和思路。

  企业文化是银行发展的根本《上海金融报》:从1993年成立,浦发银行一直注重企业文化发展,今年还制定了《2011-2015年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规划》。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浦发文化理念的形成之路?

  浦发银行:浦发银行企业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9年,提出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形成了“有志向、学知识、树恒心、讲诚信”、“凡事按规矩办、按原则办、台面上办”等理念。

  第二阶段2000-2006年,先后提出“成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领头羊”、“建设国际上较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核心理念,提出了8条“浦发价值观”。

  第三阶段2007-2010年,我们提出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战略目标,2009年在新修订的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要坚持“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核心理念,培育“求真务实,守信合规,尽职尽责,求知创新,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卓越品牌,科学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浦发文化。

  第四阶段以2011年制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为起点,我们提出了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卓越运营为支撑”、“以风险内控为基础”、“以队伍文化为保障”,走转型发展道路。今年,我们制定了《2011—2015年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同心跨越”的企业精神、“阳光、简单、包容、上进”的组织氛围、“敬业、专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和“正气、大气、锐气”的管理者作风,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浦发银行文化理念体系。

  《上海金融报》: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指出,浦发新五年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根本在于能否建立起与新战略相适应的新文化。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

  浦发银行:首先,企业文化是实现“一个银行”的根本。长期以来,浦发采取的是高度授权的经营模式,分行有较大的人财物及授信权利。这样的模式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下,特别是在市场分割和竞争层次较低的时候,有利于发挥各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随着市场一体化和差异化竞争的到来,市场竞争将更多体现在品牌、产品、系统、集约经营方面的竞争,而且随着浦发从中型银行向大型银行迈进,要把分布在全国的36家分行、700多个网点、3万多名员工组织起来,就必须要走大型企业的共同道路,即把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作为全行的凝合剂,作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作为全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

  其次,企业文化是创新转型成败的根本。浦发的转型发展必须实施“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卓越营运为支撑”的战略。如果没有来自“灵魂深处的变革”,如果不能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如果不能建立起新战略所需要的客户文化、创新文化、卓越文化和人本文化,并用这些文化进行有效管理,转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企业文化是振奋队伍精神的根本。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精神状态。浦发成立之初,全行员工赤手空拳,靠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和创业的热情,凝聚了人心,赢得了客户,取得了发展。今天,面对浦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前十、世界前百银行的巨大成就,个别单位和个人拼搏的动力不足,转型发展的意愿不强,本位主义比较严重,等等。这些思想和精神上的不良倾向,对浦发的战略转型是一种严重制约。如果不能用一种团结进取的文化振奋全行的精神、激发全行的士气,那浦发就只能是一个“虚弱的巨人”。

  以人为本打造企业文化《上海金融报》: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坚定遵循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浦发文化的核心理念“笃守诚信,创造卓越”有着怎样更深刻的内涵?

  浦发银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和浦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在坚持传承我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更加突出其蕴涵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卓越为目标、以员工为根本”理念。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