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时间:2012-08-24





企业文化是企业相关人在改造企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企业员工,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机体,那么员工就是构成这个有机体的活细胞,企业就是由一个个的活细胞组织而成。IBM的一位总裁曾说:“你可以拿走我的机器,摧毁我的工厂,只要留下我的员工,我就可以东山再起!”宝洁公司的前董事长Mr.Dupree曾说:“如果你拿走我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就应该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宝贵财富;只有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只有人,才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追求永续经营的保证。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的思路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以陈管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信念体系。它一般由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表层文化,行为文化属于浅层文化,而精神文化则是一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包含着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等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支撑着企业的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给了企业成员一种认同感和共同远景,能够给企业提供一种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行动的基本方向,是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对于企业文化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又可以看作是企业中现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你是否承认,其存在始终是客观的,它外显于企业形象,内形于企业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


二、以人为本构建企业文化的思路和对策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企业性质、目标及经营方式等的价值取向,是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它支配着企业的行为,这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共享的组织价值观能指导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团队精神并影响营销效果。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就是要保证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客户、员工、股东及社会的利益,不断创造解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新途径。


2.要重视员工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要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让员工参与到生产经营的管理活动中来。当企业拥有这种特别的文化氛围,员工学会了自我管理,就可以引导性管理代替命令和权威,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成就感、家园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团队精神和生产率。


3.要注重员工培训,打造学习型企业。在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不让员工接受培训或不创造机会给员工培训,可以说是对员工生命的一种谋害和践踏。重视员工培训,不仅要重视中高层员工的培训,更要重视生产服务一线员工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员工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员工知识的更新。只有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注重知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资源的共享,才能发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才有利于人的发展,才能打造学习型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将是终身学习的企业!


4.要重视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不仅关系到员工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企业业绩。美国席尔士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提升1.3﹪的客户满意度,因此企业绩效会提高0.5﹪。满意的客户靠满意的员工,因此,可以说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重视员工满意度,不仅仅是重视工作满意度,还要重视员工对薪酬(收入)、待遇、环境等等方面的满意度。为员工的竞争和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提供人人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要令员工满意,更要让客户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要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与企业、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但是,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能一蹴而就,要做长期工程。要坚持长期实施,不断丰富深化、培育提炼,努力营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郑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王贺龙)

来源:中原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