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表述及诠释


时间:2013-01-15





  企业使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
  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
  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



  【诠释】
  建设“三色”公司是华能的神圣使命,是与华能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相吻合而构成的文化形态。建设“三色”公司理念,是华能企业精神的概括和延续,是公司多年来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色”公司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
  “红色”是华能本色,是立身之本、“三色”之本。建设“红色”公司,是华能的根本态度和精神境界,是华能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的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是华能职责的生动写照。
  “绿色”,寓意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建设“绿色”公司,表明华能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注重科技、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念和科学态度。
  “蓝色”是华能标识的基本色,寓意华能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来壮大华能事业,表现了华能人海纳百川、通达天下的博大胸怀和跻身世界强企的雄心壮志。
  “绿色”、“蓝色”是华能得以持久发展、跻身于世界大企业之林的必备因素,也是巩固“红色”的必要条件。以“红色”为本,以“绿色” 、“蓝色”为源,构成了严密而完整的理念体系。
  建设“三色”公司理念蕴涵三个层面的诉求: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理性追求企业经营价值,努力回报投资者;以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战略目标


  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诠释】
  实力雄厚:充分发挥长期实践锤炼形成的队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打造一流企业,创造一流业绩。
  管理一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思想,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形成具有华能特色的管理模式,达到国内、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
  服务国家: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企业活动中,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总体发展战略,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向世界先进企业学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拓宽发展空间,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发展壮大华能事业。





  核心价值观


  坚持诚信,注重合作;
  不断创新,积极进取;
  创造业绩,服务国家。



  【诠释】
  坚持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诺、讲信用。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无论是生产还是建设,无论是开发还是收购,无论是营销还是财务管理,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无论是重要合作伙伴还是一般客户,无论是对大股东还是中小投资者,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诚实守信、依章循制、遵纪守法。
  注重合作是企业生存之道。合则立,合则两利,合则双赢,合作凝聚力量,合作创造未来。要与政府合作、兄弟企业合作、投资者合作;抓住机遇要靠合作,迎接挑战要靠合作;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要靠合作,企业发展顺利更要讲合作;完成任务要靠合作,保证发展更要靠合作;对自己有利时要想到合作,对自己不利时,为了长远利益更要合作。
  不断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能做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华能是学习创新的产物,公司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才能不断强大、长盛不衰。
  积极进取是公司精神的精髓。进取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做事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就是积极进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是积极进取;自找差距、自我加压就是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更是积极进取。只有拼搏奋进,不甘落后,才能保持领先。创造业绩是公司的根本任务。业绩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终成果,业绩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尺码。完成年度目标需要业绩,创造国际一流公司需要业绩,为股东带来回报需要业绩,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需要业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更需要业绩。
  服务国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华能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总体发展战略,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战略定位


  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


  【诠释】
  电为核心:坚持以电力为核心业务,做强做大电力主业,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风电,努力发展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等。煤为基础:做实煤炭产业,提高煤炭自供能力,构建稳固的电煤供应和资源保障体系;加强煤炭产业管理,有效推进煤炭物流体系建设。
  金融支持:提升金融业务对公司发展和业绩的支持、补充作用;完善金融平台,加强风险控制,优化资本布局,深化产融结合,提
  高资产整合能力。科技引领:发挥科研力量优势,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产业协同:正确把握各业务板块的发展关系,统筹处理电力产业与煤炭、金融等产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各类电源之间的结构关系,做到电力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协同共进,实现速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理念


  做强做大、保持领先。


  【诠释】
  做强做大:坚持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既要做大,更要做强,做大与做强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把做强贯穿于做大的全过程。真正实现资产规模大、市场份额大、社会贡献大与盈利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机统一。
  保持领先:打造新优势,实现新超越。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永争第一,勇往直前,保持综合实力行业领先,发挥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顶梁柱”作用。



  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诠释】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员工,科学激励员工,有效凝聚员工,全面发展员工;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把员工个人进步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和归属感。
  务实高效:坚持实事求是和效率优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管理制度,增强责任心、落实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实现工作水平优质,管理水平高效。



  安全理念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信誉,安全就是竞争力。


  【诠释】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次安全事故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都会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确保安全生产是企业第一效益。
  安全就是信誉:营造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是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安全事故都会给企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强化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政治安全、形象安全,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信誉度。
  安全就是竞争力:安全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提高人、机、环境的本质安全水平,使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带来更好经济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廉洁理念


  崇尚廉洁、远离腐败。


  【诠释】
  崇尚廉洁:积极培育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时时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
  远离腐败: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



  企业精神


  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敬业精神;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
  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
  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




  【诠释】
  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敬业精神:以积极的负责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开展各项工作,动员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任务,确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实现目标,创造令人满意的效率,令人瞩目业绩。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以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应对挑战、参与竞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自励,时时想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事看到竞争激烈,慢进则退,保持自醒、自励,自找差距,勤勉自强,顽强拼搏。
  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以无所畏惧、奋发有为的勇气和气魄推动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挺立潮头,坚持争第一、创一流、攀高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超,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建树。





  企业作风


  善开拓、讲效率、重信誉、勤俭办事。


  【诠释】
  善开拓:积极探索,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在企业改革、发展中走在时代前列。
  讲效率:尊重科学,作风严谨,务实高效,取得较高回报。
  重信誉:整体利益至上,企业形象至尊,以信任、沟通、敬业强内质,以诚实、守信、协作树形象,以一流的企业信誉赢得公众美誉、社会声誉。
  勤俭办事:弘扬民族美德,勤俭办一切事业。




来源:中电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