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皇窑瓷典》2013第一期廖传铭先生的《企业发展必须培育企业文化》之后,颇有同感。佳洋陶瓷有限公司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进步显著,业绩辉煌,为我们提供了致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极好范例。
伟人毛泽东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企业也是一样,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而愚蠢的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体现。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持久、深层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有符合时代要求和本企业特色的文化作支撑。
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佳洋公司牢牢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民族艺术为宗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对陶瓷文化艺术的学习、研究及宣传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数项重要举措,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有影响的陶瓷文化活动,以此建设企业文化与品牌。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传统制瓷技艺人才队伍。佳洋公司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人29人,他们对本工种的传统工艺颇有研究,技艺熟练,公司以奖金等形式鼓励他们带徒传艺。同时,“校企合作”,从2009年起,联合省工艺美院和景德镇高专艺术设计系,开办了“佳洋陶瓷美术班”,每年招收学生30余名。实习培训结束后以考核方式吸收为公司成员。
二是产品文化内涵丰富,保持了景德镇的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佳洋公司生产品种一类是高档仿古瓷,一类是融古创新的陈设艺术瓷和艺术化日用瓷,仿古与创新并举。有青花、斗彩、粉彩、釉里红、五彩、珐琅彩、金彩、颜色釉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强,品位高,作为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富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是成立研究性院馆,对陶瓷文化艺术进行系统地发掘、研究、整理、交流。佳洋公司先后注册成立了“景德镇古陶瓷标本馆” “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 “景德皇窑文化研究院” “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承办了“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元青花标本大展” “全国硅酸盐学会古陶
瓷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元青花瓷标本大展”等。并且开展古瓷鉴定、咨询服务,成为众多收藏家可信赖的景德镇古陶瓷鉴定中心。
四是积极开展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黄云鹏等专家多次赴国内多地、香港和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参加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如2010年4月,黄云鹏研究员应邀参加“新西兰国家陶艺家协会达尼丁年会”,并作“景德镇陶瓷艺术特色”演讲。还开办了面向国内外的“古陶瓷鉴定研修班”,自2004年以来,开办了22期“古陶瓷鉴赏研修班”,学员达700余人。
五是出版内部期刊和陶瓷文化学术著作。《皇窑瓷典》每季出版一期,是佳洋公司对外宣传皇窑品牌的媒介,传播陶瓷文化的平台。同时公司将陶瓷文化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著作,出版发行了《黄窑说瓷》、《元青花研究论文集》、《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产品图录》等多部著作。还将出版《元青花大全》、《景德镇制瓷工艺史》等著作,显示了公司的科研成果与理论著作成绩。
六是做好陶瓷文化旅游工作,成为瓷都亮丽的陶瓷文化特色旅游景点。2007、2008年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单位。旅游看点有:1、传统手工制瓷工艺;2、展厅有5400多个不同品种和画面的仿古瓷名人名作展示;3、“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景德镇古陶瓷标本馆”的藏品展形成系列;4、优雅的古园林庭院建筑;5、美术家、中外来宾亲手制瓷、绘瓷的理想场所。
2009年,佳洋公司注册了“皇窑“商标,2010年“皇窑”瓷被评为景德镇市年度十大最受欢迎品牌;2011年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今佳洋公司已经被评定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事实证明,佳洋公司的企业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纽带等作用,给企业带来了推动持续成长、高速运转的强大精神力量。佳洋公司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可见,企业文化是佳洋公司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令人欣喜的是,佳洋公司的明天更美好:打造皇窑集团含佳洋、东璟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广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经过两三年努力,职工人数达到七百人以上,产值过亿元,交税千万元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省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佳洋公司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高速运转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深信,勤奋向上的佳洋人,一定会达到这个目标的。
同时,也期望更多的企业象佳洋公司这样,重视企业文化这个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更深层次文化理念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 大江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