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供电“四轮并驱”打造文化“大篷车”


作者:沈家越 王岚岚    时间:2014-08-26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必须接地气才能有生气和活力。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注重结合企业中心工作,以文化人、以文强企,“四轮并驱”着力打造文化“大篷车”,促进国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的落地和传播。

  一、绍兴电力“四轮并驱”打造文化“大篷车”的实践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四轮并驱”的文化“大篷车”,具体是指以知识性、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为特点,依托公司职工文体社团、流动营业厅、阳光流动少年宫和“电工鲁师傅”微信平台,面向职工、客户、学生、网友,做强国家电网“95598”光明服务工程,履行社会责任,打响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形象。

  1、依托“职工文体社团”送“快乐和健康”进一线

  一是坚持人本化定位。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组建8个业余文体活动群众性组织。文体社团按照“安全、就地、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原则,秉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理念,吸收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思想性、健康性、趣味性的文体活动,接地气,鼓士气,显才气,聚人气。

  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公司注册的职工文体社团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书画、摄影、讲演、棋牌,约有社员400余人。为规范这些社团的运作,公司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了社团的主要职责、成立变更注销流程、经费来源与管理要求、相关人员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要求,公司的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向职工全面开放。

  三是开展多样化活动。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为主题,以提升“智能、技能、体能”为着力点,8个社团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比赛活动。在巴西世界杯期间,足球社同步推出“足球盛宴”系列活动。书画社举办了“中国梦?劳动美”职工书画摄影手工类作品展。还自发成立了音乐社、骑行俱乐部等组织,深受职工欢迎。

  2、依托“流动营业厅”送“方便和服务”进社区

  一是现场开通绿色通道。为提升客户的“幸福用电”指数,用电“阳光直通车”多次开进社区、乡村,为用户现场办理峰谷电等用电新装业务,应用户邀请检查用户家中电力情况。在越城区运河人家霞川坊住宅交房之际,在小区设立流动营业窗口,为200余户小区客户办理电表新装用电申请,极大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方便了用户。

  二是现场推广微信平台。公司青年志愿者多次在广场、商场、社区等场所设点,向群众发放《居民家庭安全用电手册》、《居民表后电力服务手册》等宣传资料,开展“微信绑定”宣传活动,耐心解答群众咨询,指导群众使用微信进行电费查询、充值缴费、电子账单、停电信息查询等功能,让群众零距离享受快捷、方便的电力服务。

  三是现场放送电力节目。每年的6-8月组织开展以“电力安全”为主题的文艺“大蓬车”进乡村巡演活动,创编音乐快板《电力安全最重要》,制作电力设施保护系列动画片,在绍兴城乡各地,通过电影下乡、文艺演出进社区和穿插互动游戏、有奖问答的方式,寓教于乐,将电力设施保护常识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安全用电知识的普及。

  3、依托“阳光流动少年宫”送“关爱和知识”进学校

  一是坚持关爱儿童用电安全。以关注儿童用电安全作为狠抓电力公共安全的突破口,连出组合拳。策划并出版国内首本安全用电漫画口袋书;在全市推出海选“电力小博士”活动;并在全市中小学生暑期到来之际,把13万份儿童安全用电指南通过当地晚报送上门,发起儿童暑假安全用电“总动员”,履行公司作为一个国企的社会责任。

  二是坚持开展“电娃课堂”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学校,为学生们播放科普动漫视频《知识“电”亮生活》,发放动漫图书《YO!电》,教《安全用电三字经》,介绍简单的电力标志和能效标志,宣传用电基本常识。同时,邀请学生走进智能电网综合展示中心,了解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活、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

  三是坚持结对帮扶特殊学生。开展关爱市康复中心、福利中心、育才小学等特殊学生,并长期与一些农民工子弟、困难学生结对帮扶,送温暖、送支持。今年“六一”期间,嵊州公司举办了“点亮微心愿,温暖童心共筑梦”贫困儿童微心愿认领活动,并集体认领了甘霖、浦口街道的16名儿童的微心愿,发动全体青年团员为之圆梦。

  4、依托“电工鲁师傅”送“专业和技能”进网络

  一是打造“鲁师傅”电力服务品牌。以公司配电运检室一名几十年工作在抢修岗位的一线队员鲁江锋为原型,公司从品牌形象塑造的角度出发,设计卡通和动漫形象“鲁师傅”,线上线下同步互动,为绍兴百姓提供特色电力服务,并逐步实现“从个体到群体”的延伸,使代表绍兴电力员工的“鲁师傅”越来越多地走进百姓视野,将“鲁师傅”打造成为百姓身边可信赖、有亲和力的电力服务品牌。

  二是开播“电工鲁师傅”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公司“电工鲁师傅”微信公众平台,该平台立足“讲讲身边的电力故事、传播用电安全知识、解答客户用电问题”的功能定位,通过图片、漫画加通俗幽默的语言,相继刊发了高温、台风期间的温馨提醒,老百姓应该注意的电力安全小知识,以及一线电力人战高温的动人风采,吸引了系统内外“粉丝”的关注,仅仅两周,点击量超过12万,被1500多人“点赞”。

  三是开设“鲁师傅说电力”系列讲座。讲座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下,“鲁师傅”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系列服务活动;线上,“鲁师傅”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以漫画故事和动漫等形式,在市民面前说电力。首期线下讲座主讲历史街区安全用电,通过老百姓“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方式,将电力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用“宝典”,获得了参加培训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绍兴电力“四轮并驱”打造文化“大篷车”的成效

  1、构筑了电力公共安全管理共同体

  截至2014年7月,共有1300余万人次观看了投放于全市750辆公交车视频的电力设施保护动漫短片,近15万人点击了“电工鲁师傅”微信公众号,8600余户用户绑定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微信服务号。通过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了公众的安全用电、诚信用电意识,让公众认识到了安全用电对自身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打造了电力工人服务形象代言体

  随着“电工鲁师傅”漫画形象陆续亮相网络、报纸、公共宣传栏等媒体,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电工鲁师傅”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被公众接受和喜欢。这是公司同服务对象真诚沟通,为民众提供更接地气的特色服务的新尝试,也是探索电力感性传播的新实践。

  3、形成了公司职工业余文化联盟体

  公司各文体社团有序运作,通过承办公司层面的大型职工文体活动,推荐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各项比赛等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涌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职工文体骨干。2012年至今,在各类省市级比赛中,捧得五座足球赛冠军,20余件文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获奖,足球社荣获绍兴市首批“十佳职工文化团队”称号。

  4、提升了国家电网品牌公众美誉度

  公司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细化服务措施,创新便民服务举措,惠民利民成效显著,国网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2013年。公司首获绍兴市“企业评部门、群众评行风”活动优胜单位,位列55个被评部门第2位,社会服务单位第1位,再度荣获“行风建设显著成效奖”。

  三、绍兴电力“四轮并驱”打造文化“大篷车”的思考

  1、文化“大篷车”要符合“五统一”要求

  如果说企业文化传播工程是一个个的同心圆,传播手段是半径,那么其共同的圆心必须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大篷车”作为绍兴公司企业文化传播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围绕国网公司企业文化“五统一”的要求,时时处处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处理好与职工、与客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文化“大篷车”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深入一线、深入社区、深入学校、深入网络的企业文化“大篷车”是文化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把枯燥艰深的专业知识翻译成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内容,把高大上的文化理念融入职工的业余文体活动,甚至用“鲁师傅”的形象颠覆“电老虎”的印象,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辐射作用,让文化更接地气,让文化的力量渗入公众的每一条毛细血管。

  3、文化“大篷车”要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

  随着职工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的多元转变,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需求旺盛、层次多样、独立自我、追求创新等特点。大规模的集体文化活动由于受到场地、时间、载体的限制,往往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立足于小型、多样的职工文体社团活动,在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成长的情况下,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今后文化传播的有力有效载体。

  4、文化“大篷车”要活用网络新媒体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企业文化的传播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不仅服务手段上满足不了百姓的需求,更占领不了职工思想的制高点。因此,文化“大篷车”必须坚持线上和线下的同步推进,活用网络新媒体,不断深化基于微信、微博、网站、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六位一体”的传播平台,形成立体式传播效应,更好地顺应“低头一族”、“掌上一族”、“鼠标一族”的生活习惯。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四轮并驱”打造文化“大篷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职工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宣传国网的企业文化、提升国网的公众认同。今后,绍兴公司将在国网“五统一”要求的统领下,建文化平台,出文化精品,展文化成果,加强精神领域循序渐进的柔性渗透,为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通讯员 沈家越 王岚岚)

来源:中电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