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以下简称一汽锡柴)了解到,一汽锡柴最近在市场上持续斩获佳绩。最新数据显示,1~9月份,与一汽解放J6P车匹配的锡柴奥威11升机销量同比增加43%,一汽锡柴国四机销量更是同比增加985%。横向的数据对比表明,一汽锡柴奥威国四机已成为目前发动机市场发展增速最快、用户认可度最高的发动机品牌。
从去年奥威11升机勇夺国内市场销量冠军,到一汽锡柴国四机广受市场好评,再到今年一汽锡柴奥威11升机、锡柴国四机的持续热销,一汽锡柴不断用市场上真刀真枪的优秀表现,一次次向世人展示其作为中国动力专家在国内发动机制造行业内不可撼动的强势地位。
显然,一汽锡柴持续走俏市场的背后,离不开其雄厚的制造实力。而追本溯源,一汽锡柴雄厚的制造实力则源自其精益求精、苛求完美的生产文化。
争创质量“零缺陷”
有着71年经验的一汽锡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老牌制造企业,通过几代锡柴人的打磨,如今的一汽锡柴形成了精益求精的生产文化。
记者前不久就走进了锡柴的厂房,在这里总能看到“质量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这一句每一个锡柴人都耳熟能详的生产箴言。在一汽锡柴忙碌的现代化生产线上,每一个锡柴人将这一句话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座右铭”,将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放到“企业生命”的高度,将保证产品质量当作“生命工程”。
据介绍,一汽锡柴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严抓质量。他们用精湛的工艺、高超的技艺锻造高品质发动机产品,以“铁腕”的力度来强化责任的落实。通过“宣传到位,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注重实效,开展QC成果发布”、“深度介入,深化现场质量控制”、“质量第一,深化重点产品改进”、“咬定目标,抓好上线故障攻关”、“全力以赴,严控外部质量损失”等一系列专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线一线职工精益求精完成生产任务的意识,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多年来,一汽锡柴通过坚持“不接受、不制造、不传递缺陷”的制造质量理念,争创质量“零缺陷”,取得喜人成果。
记者看到,一汽锡柴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质量馆,把锡柴抓生产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展示其中,让员工们自行感受先进前辈们在生产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同时,一汽锡柴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力图使员工们发自内心对其生产文化产生认同。通过“质量放心岗位”、“质量月有奖征文”和“我为质量建一言”等活动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展,层层发动,全员参与,一汽锡柴把精益求精的生产观念深深植入到每一位生产线员工的大脑中,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浸润,将精益求精的生产文化落到实处。
吸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
进入第四次创业的一汽锡柴,面对新形式下全新的市场格局,采取了开放的姿态,与时俱进,通过大胆的学习与创新,赋予了企业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积极推动将先进生产文化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汽锡柴全面对标丰田,学习其优秀的生产能力、精益生产方式和TPS管理制度。锡柴对丰田的学习,远不止于学习粗浅的表面功夫,而是深入学习其生产文化的精髓,真正实现为我所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汽锡柴对丰田TPS文化的吸收和化用。据一汽锡柴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充分吸收丰田TPS管理制度的精髓的基础上,一汽锡柴以其特有的独创精神创建了富有锡柴特色的TPS制度。一汽锡柴的TPS制度强调体系能力,引导员工从身边查找问题点,在工作流程、标准作业、工艺、装备、操作方法、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自主改善,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求有指标,都要受控。这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在进一步拓展了一汽锡柴生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质量和制造水平,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实现了先进文化直接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质变。
荣膺“中国质量诚信企业”荣誉
如今,作为一汽集团在华东地区车用柴油发动机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基地的一汽锡柴,有着世界一流的生产、制造能力,拥有W、X、K、F、L、M、N7大产品平台,排量跨越2~13升,实现了重、中、轻的全面覆盖,在市场上同样捷报频传,连续多年实现销量领先,深受广大整车厂和用户的喜爱。
一汽锡柴也不断斩获荣誉:一汽锡柴是全国机械行业唯一一家同时通过“管理进步示范企业”和“现代化企业”现场审核的单位;奥威CA6DL系列柴油机开发及国产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汽锡柴全系列产品获得“产品质量免检证书”;奥威CA6DM柴油机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近日,一汽锡柴更是在获得“江苏省质量诚信企业”称号后更进一步,荣膺了“中国质量诚信企业”荣誉称号。
当前,一汽解放锡柴正着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锡柴、实力锡柴、和谐锡柴”。面向“十二五”,企业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以“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为核心理念,开拓创新,昂扬奋进,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动力”,为推动一汽自主事业,实现人·车·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本报记者 张海燕)
来源: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