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反哺社会对内善待员工 化企内外结合诠释责任文化


时间:2015-02-03





  年复一年,又到年底。未来一段时间内,一批化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将陆续发布。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只有融入社会并回报社会,才能长足发展。近年来,化企的社会责任意识日益增强,不少重点化企积极践行责任文化,将企业社会责任融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外反哺社会、对内善待职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反哺农业,带动邻居致富

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发展不忘地方,致力于带领周边村民致富,发展壮大之后,又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

湖北楚源集团副总经理周志扬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楚源集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大力扶持当地经济,倡导企业所在地石首围绕楚源上下游产品,进行开发和配套,与楚源捆绑发展。企业先后扶持他人创办了10家企业,形成了一个以楚源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群,年产值60多亿元,销售额50多亿元,利税近5亿元,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商超餐饮、文化娱乐等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撑起了石首工业经济的大半边天。

“倾力回报社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周志扬说,“比如楚源在招工时,优先考虑失地农民和城镇下岗人员,前后共安置失地农民和城镇下岗人员4000多人,促进了社会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附近的张城垸和孙家拐两个村共有1000多人在楚源上班,公司每年拿出200多万元,为两村3000多名居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助病贫村民,帮助农村修路,兴办集体企业,分享发展成果。”

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韵升表示,他们采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发展管理标准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智慧型农业,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公司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搞土地流转,目前已流转6个村的土地近2万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吸引农民就业的“农业工厂”;利用公司培训资源,进行各类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进入公司就职,辐射带动周边18个自然村、2万余农民。目前企业已安置劳动力1800余人,当地群众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2万~3万元。

热衷公益,争做社会好公民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我国重点化工企业经常参与到各类慈善事业中。虽然企业对慈善事业的投入有差别,但化企表现出来的慈善自觉性是一致的,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点赞”。

说起化工企业做公益,湖北兴发集团在当地可谓有口皆碑。兴发集团宣传部长吴平介绍说,一直以来,兴发集团积极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比如企业捐资1000万元在兴山县设立教育事业发展基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兴山县教育局捐资1300万元支持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扎实推进香溪河右岸公路、县内造地、黄粮集镇供水等公益项目建设。2013年企业用于公益事业资金2000万元,累计用于社会公益方面的资金多达数亿元。

金正大集团副总经理陈宏坤表示,金正大近年来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抗灾救灾、志愿行动等系列公益活动,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和临沂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金正大奖学金”,累计资助1460名优秀学生250余万元。为此,金正大先后荣获“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先进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贡献企业”等荣誉称号。

善待员工,营造和谐好氛围

企业只有善待员工,员工才会热爱企业。企业践行社会主义责任文化,不仅要眼睛向外,也要加强对内部职工的关爱,不断加强员工权益保障、民主管理、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工作,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双赢。

湖北宜化集团进出口部部长钟旭亮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宜化这些年为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出资300多万元让员工子女就读宜昌市最好的小学、中学,每周安排专人、专车接送,并为收入较低的员工家庭发放教育补贴。宜化组织干部员工每年捐款1000万元,成立了“宜昌市慈善协会宜化分会”和“劳务工爱心基金会”,扶助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正是企业对员工的知心、诚心、热心,换来了员工的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

巨化集团党委宣传部长马立先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巨化集团坚持以人为本,为职工打造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2012年,企业对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巨化南、北公园和工人广场进行改造,优化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环境。3年来,企业实行在岗员工午餐补贴制度,提高夜班津贴,实施住房补贴等举措,2013年职工人均收入与2009年相比增长93%。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富余员工,企业开办转岗人员培训班,提升员工技能,保障充分就业。2010年以来,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人员培训,为职工打造坚实的职业上升通道。

“企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把关心员工工作生活、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大事来抓。”湖北三宁化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万清告诉记者,公司投入1.5亿元打造新的三宁生活园区,修建了职工家属楼、单身公寓,室内统一配置网络、暖气等生活设施,设立职工食堂、澡堂、开水房,建成了三宁文化广场、职工图书馆、员工活动中心、塑胶灯光球场等设施,为职工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受到了职工好评。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