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五位一体 文化落地铸魂强企――中航工业庆安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近年来,中航工业庆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落实中航工业价值观,深植中航工业机电系统文化基因,以企业文化要素为核心,以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为工具,以企业文化建设认证为方法,以作动系统文化为抓手,以文化载体和主题活动为平台,层层管控、步步推进,不断提升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素质、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增强软实力、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核心――企业文化要素体系
2008年,庆安承接中航工业宗旨、理念、价值观和机电系统文化基因,确定了核心理念,同时确定了市场、客户、品牌、型号、环境、团队、创新、质量、廉洁等13个支撑理念,构建出“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员工行为规范系统”三大系统组成的企业文化体系。
为保证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庆安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总经理、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成立了13个专项文化建设组,推进支撑理念落地。基层单位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班组业务室设立企业文化建设小组,组建企业文化师和文化员队伍。公司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组织框架,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工具――企业文化管理体系
庆安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中得到了启示,运用企业文化理论和ISO9000标准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了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发布了《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和《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细化、分解、渗透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各个业务、流程中去,成为具体行为指标,提高企业文化管理的效率。
庆安每年组织审核组对各单位文化建设进行内部审核,查找各单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整改,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方法――企业文化考核认证
为促进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庆安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认证办法》和《企业文化建设认证标准》,在全公司开展企业文化认证工作,从保障、载体、认同、实践、落地和创新6个方面对基层单位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选企业文化建设认证达标单位和示范单位。通过认证工作,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逐步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
庆安将企业文化内审和认证结果,纳入各单位年终考核体系,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四好”领导班子、“四强”党组织的重要指标。通过以评促建,整体提升基层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文化管理能力。
抓手――特色作动系统文化
庆安建厂60年来,作动技术和产品彰显特色,凸显文化特征,故以“作动”定位,冠名为“作动系统文化”,旨在以此为抓手,将其融会贯通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促进中航工业文化落地。开展“作动”文化内涵征集活动,员工积极参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了“作以至精、动以至准”的内涵,将其打造成庆安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
组织开展“作动系统”文化大讨论活动,各单位围绕“作以至精,动以至准”的内涵,提出了单位文化格言、班组格言和团队格言,并提炼了“一句话岗位行为规范”。将“作动系统”文化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体现,通过与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工艺和制造、售后服务等有机结合,各部门、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落实到员工的具体行动之中,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
平台――文化载体和主题活动
庆安在园区内制作灯杆文化板,在主干道两侧建立企业文化长廊,在食堂、文体中心、车间现场悬挂企业文化展板,开发企业文化网站,在《庆安报》开设企业文化专栏,编制印刷《企业文化员工手册》,出版《文化领航理念制胜》《身边人、身边事》《文化大家谈》《敬业的力量》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举办“榜样”电视片大赛等,大力营造文化氛围。
庆安通过开展“上好一堂文化课”活动、专题学习、座谈讨论、员工培训等形式,开展文化要素“六统一”规范和企业文化相关内容的宣贯和培训。各单位利用各种例会、班前会、生产会等形式层层宣讲,将宣讲深入到科室、班组,落实到每一名员工。通过评选“感动庆安人物”“每月一星”“学习型团队”“知识型员工”“最美劳动者――敬业标兵”,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通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举办主题文艺晚会、“一线故事会”、职工摄影书法美术大赛,充分展示了庆安职工的特色才艺。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唱响司歌、工作装展示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主题活动,充分展示庆安人的魅力和风采,抒发庆安人“航空报国”的情怀。
庆安“五位一体”开展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公司连续3年获得机电系统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成为机电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星级单位”。2014年荣获“企业文化顶层设计与基层践行”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庆安将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加速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核心竞争力,为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做好文化支撑。
来源:中国航空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