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力”激发生产力――新常态下江苏化工企业文化建设拾撷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必须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交融;反之于此产生了背离,只能沦为高高在上的空谈与招摇过市的摆设。
中国化工报记者近日通过采访江苏化工企业发现,经济文化大省江苏企业文化既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有着高度的趋同性――无不与当今企业的所需所求息息相关,对企业实现安全环保、改善生产、转型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
文化提升安全
6月中旬,红宝丽集团第二十届消防运动如期举行,来自生产企业、民兵连、应急分队、研究院、后期服务等10余支代表队参加了多个项目的角逐。运动场上,泄漏防范、消防灭火、伤病救援、后勤保障等模拟比赛项目,展现出一幕幕精彩紧张的画面,彰显着红宝丽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自1996年举办首届消防运动会以来,红宝丽连续20年不间断,安全文化已经深入人心。”集团董事长芮敬功告诉记者,红宝丽之所以要每年大张旗鼓地举办消防运动会,目的就是要高调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浓墨重彩渲染安全生产氛围,从而在集团内部有效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据芮敬功介绍,20年来,由于员工安全意识牢固,消防技能不断提升,防范和化解不安全因素能力持续提高,红宝丽迄今保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的良好记录。
“我们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南京市安全生产示范企业。毫不夸张地说,企业文化对红宝丽的安全生产支撑和推动作用是巨大的。”芮敬功说。
江苏梅兰集团有限公司也在大力推动安全文化。据梅兰集团党工部部长、专案改善组组长丁正明介绍,近年来,梅兰集团将安全与环保上升为企业生存和融入社区的前提条件,出台了多项规定保障安全环保。去年初,该公司将液氯储槽区封闭式装置作为年度重点改善项目,并确保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当年8月,该装置顺利通过了泰州市安监局组织的项目验收。
“液氯储槽区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如氯气发生泄漏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与处理,保证这一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危害程度,确保区域安全。”丁正明说。
文化推动生产
江苏黑松林黏合剂厂有限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和生产深度融合,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效能。
黑松林公司董事长刘鹏凯在20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创立了独特的心力管理企业文化体系,其中的精髓就是让文化统领企业生产经营,发挥强大推动力。
刘鹏凯介绍说,具体而言,心力管理文化产生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员工自主管理能力。民主管理在黑松林已经蔚然成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比如,原来灌装作业流程是:领料―灌装―检验―入库,为提高劳动效率,员工将每天上班后领料改为前一天下班前领取,这样缩短了准备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从这件小小的改进中,就可以看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近年来,该公司生产中持续导入了7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零缺陷管理,赢得了市场广泛好评,已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数十家国内著名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三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心力管理使员工与企业共赢共荣,黑松林2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环保事故,也未发生一起劳动用工投诉,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梅兰集团凭借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精神,以专案改善项目为利器,攻克了阻碍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去年7月份,梅兰集团制冷部负责F22产品销售的人员带来一个重要信息:客户对F22产品水分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公司产品水分还在15ppm左右,将丢失部分高端重点客户,影响公司市场占有率。为此,公司加紧进行了专案改善,并决定从8月起水分超过10ppm的F22产品一律不允许流入市场。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当F22精馏塔下料的产品水分低于10ppm后,该公司将试验结果及工艺条件进行固化,形成新的操作标准和工艺规程,并推广应用到整个F22的生产中。8月份,F22产品水分已基本稳定在10ppm以下。由此,梅兰集团保住了市场龙头地位。
文化引导转型
在利用企业文化推动发展方面,江苏索普集团也有出彩的表现。近10年来,索普集团作为传统大型国有企业,主业醋酸产业链受到国内无序扩张之困。对此,索普集团从转换治企理念着手,从2013年四季度开始提出了“四化四同”战略构想,主要包括产业高端化,把高端产业与生产服务业同步发展;营销国际化,把巩固现有优势与拓展发展空间同步发展;投资多元化,把存量资产盘活与增量投资聚合同步发展;环境生态化,把企业转型发展与生态环保提升同步,指导企业进行全面改革。
据索普集团战略发展部副部长朱怀松介绍,索普从主业剥离了长江码头、铁路专用线、车队、仓储、设备维护、后勤保障等所有副业,设立了6大实体经营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新公司围绕主业并跳出主业,将各路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往日的“包袱”变成了盈利主体,并将成果反哺主业,壮大了整体实力。
“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给索普集团带来了经营理念的解放与拓展,在公司主营业务和产业链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短期内就终结了持续多年的亏损局面。显然,企业文化的推动力不可小觑。”朱怀松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