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员工奋斗、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煤矿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企业特色和反映企业形象的标识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概念。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企业的生命力更加持久,影响力更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煤矿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也同样具有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应的作用。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时时事事处处以创新为本,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路径之一,加强国有煤矿企业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加强企业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改善煤矿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关条件,使企业员工从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际收获。员工是整个企业生产的主力军,国有煤矿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持续的生产经营,因为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越大,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推广,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就要从国有企业的自身实际出发,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白洞煤业公司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大力推行战略文化、班组文化、行为文化、廉洁文化等分项文化建设。开展了升国旗、做工间操活动,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提高了员工的执行力;开展了廉洁文化进区队、进班组活动,通过举办廉洁文化书画展,开办廉洁教育阵地,建立廉政档案等方法,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扎实推进了廉洁文化建设。不仅使员工树立了安全生产的理念,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路径之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坚持以员工为主,既要把煤矿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也要把煤矿企业员工作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一方面,加强对煤矿企业员工的综合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完善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应当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白洞煤业公司始终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以快乐工作为源泉”的文化建设理念,先后制定实施了《井下员工“人人都是通风员”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关于组织学习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和“人人都是通风员”考试题库的安排意见》,以及《“金字塔”安全系统管理理念培训》《关于全面推行“手指口述”工作法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完善了“六预”体系并大力贯彻实施,运用培训、宣传、教育、考试等形式扎实推进“人人都是通风员”“金字塔”安全系统管理“手指口述”工作法等各种理念学习活动,使员工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安全教育。
路径之三,创新国有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在国有煤矿企业发展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国有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尤为必要。创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就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确立同发展、共命运的企业文化理念,真正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共同面对彼此的荣誉与困难,在员工之间形成共同的生存和发展意识,从而发挥煤矿企业文化的巨大功效。
白洞煤业公司在创新国有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以“拓展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创新各项管理工作”为中心,通过“岗位考核全员化”“走动式管理制度化”“六预安全防控体系经常化”“编码管理系统化”“三工转换体系化”“考核工作同步化”等一系列创新管理制度的举措,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岗位考核全员化”举措方面,将各个工种、全体员工纳入4E精细考核体系,4个工种及机关全体员工纳入6S精细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充实动力。
路径之四,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服务载体。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网络新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像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只有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载体、渠道和手段,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文化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代合拍、与员工共振。
白洞煤业公司通过自办网站、微信工作群,不失时机地更新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在第一时间让全体员工了解公司在做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样不仅统一了全体员工的思想,而且凝聚了全体员工的力量,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有煤矿企业在我国工业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国有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增进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和友爱,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因地制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国有煤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同煤集团白洞煤业公司党委工作部陈国青)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