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企业工业精神不可缺失


作者:许意强    时间:2012-01-18





 “吃亏的工业精神,就是先付出,再讲获取。我们奉献了自己的价值,人们用我们的产品改善了生活,拥戴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界取得了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却也面临着在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上的不足。在董明珠看来,吃亏的工业精神,需要企业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多干实事、少说空话、长期作战,要耐得住寂寞。同时,还要在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所有作为。


  “我想我是寂寞的,至少在中国的制冷工业界。我一直把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业精神’作为格力的发展信条之一,但真正读懂其中含义的人又有多少?”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如是说。


  不仅在制冷工业,甚至中国家电业,乃至中国整个企业界,董明珠都是寂寞的,至今提出并践行“工业精神”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在这个“浮躁的、大发展”的时代,很多企业和企业家连“工业精神”的概念都弄不清楚。但董明珠不仅率先在中国企业界抛出了“工业精神”理念,还为所有中国企业树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业精神”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式。


  所以,董明珠痛苦于自己的寂寞,但她又不甘于寂寞。


  在黄金发展期飞跃


  对于中国所有企业来说,近几年都堪称发展的黄金期。


  国家各项支持政策的频频出台、全球一体化催生的内外部商机、产业升级转型带来的新商业空间,企业经营理念和技术创新构建的新增长平台等等,都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但是,面对庞大的市场商业机会、面对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化扩张、商业利益最大化,开始陷入“恶性竞争”、“概念炒作”、“价格竞争”的无序竞争中,在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下,缺乏“核心技术”创造力、缺乏“国际品牌”影响力,更缺乏“可持续”经营力。


  早在2003年,董明珠便开始在中国制冷界提出“工业精神”的理念。2006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就提出要弘扬“工业精神”。她表示,有了这种“工业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无限地聚合起来,实现最大程度的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经济向前发展,并与世界接轨。


  在董明珠看来,“工业精神”就是指的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这也是每一个从事工业的人必经的心路历程。所有行为都必须抱着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简单说,就是企业要具备“吃亏精神”。


  近年来,在格力电器所处的中国空调业,产业规模和市场需求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自2008年起,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也获得了“水涨船高”式发展。《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格力电器的产值从4亿元达到56亿元。自2001年到2010年,格力电器的产值从56亿元冲至600亿元。


  日前,在格力电器迎新年团拜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首次披露了2011年度业绩。“2011年,格力电器全年营业总收入预计突破800亿元,2012年,格力电器将向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目标发起冲击”。


  从第一个十年的“小步快走”到第二个十年的“大步稳走”,格力用两个“十年”,发展成为中国空调业在全球市场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格力电器的发展无疑为“工业精神”在中国企业的践行树立了新的标杆,也成为中国企业在回归实体经营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模板。


  在董明珠看来,“吃亏的工业精神,就是先付出,再讲获取。我们奉献了自己的价值,人们用我们的产品改善了生活,拥戴你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正是在当前企业纷纷在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商业价值推动下,作为格力电器掌舵人董明珠“不合时宜”背景下提出的“吃亏的商业精神”,才最终让格力电器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找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在格力电器,工业精神已经成为指导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谋求“理念创新、自主发展”的风向标,并最终围绕“产品生命周期”融入了工业精神的理念,以吃亏是福获得了来自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