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厦门海翼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清泉完全出乎意料。
在政府机关工作10年、企业任职17年,他只跟媒体打过两次交道,面对面的专访,是从未有过的。
不曝光、不上镜、不见报的他,在海翼集团核心投资企业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工股份”或“厦工”)60华诞之际,破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更出乎意料的是,2个多小时的采访,这位国有企业集团的掌门人侃侃而谈,回顾企业的发展历程,畅谈企业发展理念和战略,展望企业未来蓝图,看似严谨的外表背后实则隐藏着一颗温暖、感性的心。
也就是他,心怀感恩之心的低调企业家,将率领有着60年辉煌的企业开启新征程,创跨越新篇,挺起海西先进制造的“工业脊梁”,铸就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辉煌未来!
厦工情怀
“我在政府机关工作10年、企业任职17年,这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专访,为了厦工。我被厦工感动了。”
记者:这些年来,您从未接受媒体的采访,相当低调,这次您破例接受采访,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做出这样的改变?
郭清泉:厦工是几代人用智慧和心血打拼出来的,走过60年很不容易,它的奋斗史相当激励人,很多厦工人热爱厦工,对厦工充满着感情,这种感情是会打动人的。我被厦工感动了,厦门本土还有哪家企业的品牌比厦工历史久远?我在政府机关工作10年、企业任职17年,这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专访,为了厦工。
我对自己说,海翼集团要把厦工发展好,要有一颗感恩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很多人。海翼集团成立5年了,过去我到厦工生产线,没有太多感觉,现在我去看,能看出一些问题了,了解厦工,我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
记者:当今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风起云涌,群雄角逐,60年来,厦工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厦工的成功,有人这样评价——这个企业在最不能出现的地方出现了,在最不易生长的时间生长了,在最不可能的领域成功了。在您看来,厦工凭什么成功?
郭清泉:厦工的成功非常不易,因为它成长的环境特别艰难:厦门当时属台海前线,国家工业建设投资少有问津;位置也比较偏,春运的时候,产品都运不出去;文化大革命时,生产受到干扰,不进反退,一落千丈;后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等待着厦工去面对。厦工可谓几经波折、命运多舛,但它都挺过来了,而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寻求厦工成功的答案,我们应该追溯它的发展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最主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厦工人有一种敢为爱拼、勇于创新的精神;厦工人有一种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品格;厦工人有一种包容宽厚、海纳百川的胸怀。
厦工风云
“我有时走到办公室这扇窗前,看着前面那栋白色的老房子,那是厦工的老宿舍,这时,我会想起很多厦工人。”
记者:60年厦工有辉煌,也有波折,您能否讲述一下厦工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
郭清泉:厦工于1951年成立,当时才17个人,叫机械修造厂,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上个世纪,厦工、柳工、成工和宜工一同成为国内装载机的“四大家族”,如今,宜工已不存在,成工被兼并了。
我有时走到办公室这扇窗前,看着前面那栋白色的老房子,那是厦工的老宿舍,这时,我会想起很多厦工人。回顾厦工的发展历程,有几个大人物值得铭记,比如苏敏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