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幸运的“机会主义者”


作者:刘雁    时间:2012-08-29





学者从来就不是一个诞生商人的群体,但东北大学教授刘积仁却是一个例外。

纵观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都没能完成大学学业,比如比尔·盖茨、迈克·戴尔以及拉里·艾里森等。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甚至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从大学里退学是他这一生做出的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

然而,刘积仁却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转型之路,为了赚取研究经费以配备更好的研究设备和资源,他放下“教授”的身段转而投入到颇受争议的创业阶段。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多年以后,他所创办的东软却一举成为全国首个登陆资本市场的软件企业。

他干过电工,留过洋,读过博士,教过书,最后从一位大学教授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学者梦想,相反,多年以来他一直守望在自己的理想世界,将学术与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商业成就了他的学者梦,而学术又引领着商业的方向。

不仅如此,学者的思维方式更是让他习惯性地用未来的眼光来审时度物,哪怕面临企业亏损的寒冬,他却依然守望着转暖的春天。他善于用程序员的思维来推论与运算,并坚信未来的前景将按照自己测算的方向来发展。

他还是个幸运的机会主义者,因为这么多年的发展轨迹似乎都是他所预料到的,只不过有一些他守望的时间长些罢了。

被迫弃教从商

如同生活在5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1955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刘积仁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充满坎坷。然而25岁时,命运突然开始垂青这个年轻人。作为从工厂上大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他先是获得了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五年之后,他远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完成博士论文后归国。

终于,寒窗苦读多年的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仅在33岁便直接从讲师提升为教授,但归国后的他在面对简陋的实验室时心里却有了极大的落差。

出国以前,他一直坚信,一个谈钱的教授永远不可能在学术上有发展,但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的教授并不是这样,他们一边讲着课、做着顾问,还承担很多企业的研发项目。

那是在1988年,以“架设软件研究与应用的桥梁”为口号的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刚从美国回来的刘积仁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现实令人绝望:一间半的实验室,三台破电脑,经费是一穷二白。

直到现在,谈及创业的初衷,刘积仁还称是“被迫的曲线救国”,尽管面临舆论的压力,当时为了赚取科研经费支持研究,刘积仁用一篇论文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一转机源于世界著名的汽车电子生产企业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彼时,他们专程来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而刘积仁的发言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由于内心里对于商业的排斥,刘积仁不忍心将研究所冠以“公司”的名字,但为了在工商局注册,不得已加上括号里的“有限公司”四字,于是,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于1991年成立,这便是东软集团的前身。

超越“中国的微软”

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积仁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那个教授不能与“铜臭味”沾边的年代,东软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

而东软所在的沈阳市,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传统的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高科技包括软件业的土壤却相当贫瘠。与深圳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沈阳并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没有如深圳般鼓励创业的人文环境。

刚刚成立时,东软的梦想也和大多数中国的软件公司一样,希望成为“中国的微软”,但是经过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之后,东软走上了将软件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