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董事长侯为贵:把握好大方向


作者:冀勇庆    时间:2012-09-07





据报道,虽然已经是71岁高龄,侯为贵每年仍要花不少时间奔走在第一线,尤其是海外——除了拜访客户,更重要的是与分布在全球140多个国家的中兴通讯员工面对面交流。

  实际上,在北京接受完专访的当天,他就飞往了印度。身穿蓝色工装式衬衫的侯,说起话来不疾不徐,与一位资深工程师别无二致。

  2011年,全球电信市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兴却逆势增长,实现了862.54亿元的营业收入,增速在全球五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延续增长的势头,中兴有望在2012年步入“千亿俱乐部”。

  在过去的27年里,中兴在侯为贵的领导之下,不冒进,却抓住了大多数市场机会。对此,侯为贵认为中兴的国际化“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他强调,中兴不会做没有准备的事情,“我们也没有搞大规模的并购,现在技术变化这么快,很快就成了包袱,还不如靠自己积累。”

  在过去的27年里,中兴在侯为贵的领导之下,不冒进,却抓住了大多数市场机会。对此,侯为贵认为中兴的国际化“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和华为竞争,赢家是中

  HBRC:中兴的国际化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侯为贵:中兴的国际化起步于1996年,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先从亚洲起步,然后到非洲,最后再进入欧洲和美洲,真正形成规模还是在2005年之后。前面十年虽然增长还是不错,但是规模很小。现在,我们海外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了全部收入的54%。

  从产品方面,我们国际化一开始做系统设备,然后做终端。不过,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印度的爆发性增长就是从终端开始的,虽然先做的是系统设备,但是增长很慢;直到我们跟塔塔电信合作先把终端做起来之后,系统设备才跟上的。

  HBRC:遭遇到的最大挑战都有哪些?

  侯为贵:一个是本地化,我们在海外发展还是要靠团队,尤其是当地的团队,只有团队强市场才能起来。我们从国际化的一开始就强调本地化,国际化的本质就是本地化,必须积累和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国际化。

  总体上来看,当地人员的管理对于我们来说在经验和判断上还是个挑战。

  还有就是要看国家。现在美国市场系统设备就不让你进,我们搞了很长时间,花了不少钱,投标之后运营商都认可了,政府又出来干预。在印度市场,也有9个月都不让我们进货,直到最后一个季度才放行。既然要国际化,就要把每个国家的法律搞得很明白。

  HBRC:如何看待中兴目前在全球的布局?

  侯为贵:虽然有些国家有些保护主义,但是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靠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我相信在这块我们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我们这个行业的规模还是很大的。由于通信和IT正在走向融合,融合之后的市场也就更大了,全球至少有8000亿美元的规模。

  HBRC:中兴是否考虑通过收购的方式加速国际化的进程?

  侯为贵:我们认为国际化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把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你也可以收购一个大家伙,但是融合起来不全然稳定,对不对?而且两个企业之间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只会做些小企业的收购。

  我们从来没有搞过大规模的并购。现在技术变化这么快,收购的资产很快就成了包袱,还不如靠自己积累。

  HBRC:如何看待与华为之间的竞争?

  侯为贵:20多年来我们跟华为一直在竞争,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员工之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激发激情,光靠管理层号召,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几万名员工在市场上面对面打仗,直接接触的竞争才能激发出员工的激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