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的北京雾霾事件,使得治理雾霾、解决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等的群众呼声不断。“两会”以来,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相关政策的呼吁和探讨始终热度不减。
在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大国,57%的石油依赖进口,即将突破60%的安全线,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问题。因此,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任何国家都更加紧迫。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减少能源非有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减轻城市污染问题。
国务院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将纯电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纯电动车区别于传统燃油汽车,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天然优势,在建设“美丽中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将地位凸显。
在国内,各汽车厂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响应新能源产业的规划,通过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商业化运营以及汽车金融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不懈探索,并经过市场的检验目前形成了一些较好的发展模式和推广经验。
第一是公共交通先行。有数据显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约1亿台,其中公交大巴保有量50万台,出租车保有量120万台,合计公交车170万台,占比为1.7%,但这1.7%的耗油量和排污量是27%,甚至是大于27%。在目前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在这1.7%的领域做一些政策和努力,这应该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很现实的,因为实际得到的收益和效果不仅是1.7%,而可能是减少30%甚至40%的耗油量和排污量。这个重大意义就足以支撑我国在公共交通领域推行公交电动化。
第二是金融模式创新。作为新能源电动车制造商的比亚迪,为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难的问题,首先在金融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在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金融战略支持下,发布了“零元购车、零成本、零排放、零风险”的解决方案,推出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和买方信贷三种操作模式,不仅可以个性化地解决公交公司一次购买的资金压力,而且采用月供的方式还能使公交公司享受由运营带来的油电差价部分的丰厚利润。这样既能解决购车资金来源问题,同时每公里6毛钱的油电差价又能保障营运利润来源,可以为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推广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第三是技术要创新。中国传统燃油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但谈不上汽车强国,根本原因是我国并没有与汽车强国相媲美的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外观设计等。而新能源汽车则不同,只要掌握了电机、电控和电池这三个核心技术,掌握了双向逆变充放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就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和洁净的水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碧海蓝天。
来源: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