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星光璀璨。有珠宝界 “奥斯卡”美誉的“HRD Awards2013”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现场除了揭晓5项设计大奖外,还颁布了一个特别奖项——“比利时优质切工钻石中国推广第一人”,通灵珠宝总裁沈东军获此称号。据悉,这是比利时官方第一次将此荣誉授予一个外国人。
比利时安特卫普省长凯西﹒贝尔右、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孙凤民(左)授予通灵珠宝总裁沈东军(中)“比利时优质钻石中国推广第一人”称号
比利时安特卫普,与以色列特拉维夫、美国纽约、印度孟买,并称世界四大钻石切割中心。这其中,尤以安特卫普有“世界钻石之都”的美誉。全世界钻石交易有一半左右在这里完成,“安特卫普切工”更是完美切工的代名词。
“第一次见到比利时的优质切工,就被她精确的对称和璀璨的火彩征服,她几乎符合我对钻石的全部想象,也是中国消费者应该享受的奢华体验”,沈东军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比利时切工钻石时的情景。
决定钻石品质的有4C(切工、颜色、净度和重量)标准,切工是唯一受人工影响的因素。而15年前,中国消费者购买钻石只问大小、不问其它,商家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打“价格战”上,有意强调大小而忽略切工。一直对自己所从事行业有很大期待的沈东军,断定市场一定会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品质终究会取代价格,成为商家制胜的法宝。
2002年,沈东军开始将比利时优质钻石切工引入中国,这一举动在行业内引起不小地震,整个珠宝行业开始由“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分享。
一开始,通灵门店的销售人员有抵触情绪——以前卖钻石靠低价取胜,现在价格变了,他们不知道如何销售。“销售人员把两种不同切工的钻石摆在消费者面前,让他们自己去比较之间的差别。”
慢慢地,市面上最流行的普通钻石就从通灵珠宝的门店里消失了,营业员也在其过程中慢慢地适应。
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如今的消费者更懂得欣赏钻石火彩的魅力,“比利时优质切工”已成为人们选购钻石的必要条件,这不能不说是沈东军的功劳。2012年,比利时优质切工钻石在中国的销售数据证明,大中华区已经成为比利时成品钻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
2012年的9月,沈东军在珠宝界又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全球最大贸易机构EDT增资通灵珠宝,并将“蓝色火焰”专利完整交接给通灵珠宝。
2009年,89切面的新一代钻石“蓝色火焰”诞生,被看作是自1914年57切面钻石切工发明后、近百年来又一次革命性突破。沈东军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项极可能改变整个珠宝行业格局的技术革新,他果敢地做出将此专利引入中国并独家发售的决定。
沈东军这颗棋走得极其漂亮:截至2013年8月的最新数据表明,在中国已有超过6万户的家庭拥有新一代钻石“蓝色火焰”累计销售额突破10亿元,创下了中国珠宝行业单品销售的记录!
引入比利时优质切工钻石,稳稳确立了通灵珠宝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但沈东军并不满足,顶级,才是他的目标。
2009年,他率领通灵珠宝征服了一向以严苛、挑剔闻名的柏林电影节主办方,成为电影节专用珠宝,在这个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舞台上,通灵珠宝藉以章子怡、张雨绮、凯瑞•穆里根、朱莉安•科勒等国际明星的号召力在全球展示。双方已连续合作了5年,据知情人透露,2014年,通灵珠宝将成为柏林电影节一级赞助商,沈东军在做更大的布局……
至此,沈东军全面扩张的版图初显端倪。他本人也因在中比两国商业、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成为许多国际政要的座上宾。
比利时当地时间9月27日,“钻石之都”安特卫普,沈东军受到比利时新任国王接见。这是2013年菲利普国王加冕以来首次到访安特卫普,沈东军也成为菲利普国王加冕后接见的第一位国际珠宝商。
当所有珠宝都试图通过“爱情”为其品牌赋予某种特殊含义时,沈东军对却另辟蹊径,他为通灵珠宝赋予“为下一代珍藏”的价值理念,强调钻石购买不仅是消费行为,而是一种情感投资行为。“一款首饰,当你找到了独特的市场定位,你就没有了竞争对手,不必第一,一定独特。”
44岁的沈东军,在创业16年中,用了大部分时间来说服女人和男人,对此,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林佳夕(Cathy Buggenhout)评论说:“比利时钻石偷走了那么多中国人的心,沈东军功不可没,‘比利时优质切工钻石中国推广第一人’实至名归。”(文 王涛)
关于通灵珠宝
通灵珠宝股份有限公司TESIRO是一家国际化高端珠宝公司,中比合资,全球最大的钻石切割贸易机构EDT是其重要投资者。
通灵珠宝,柏林电影节指定珠宝,首个将比利时优质切工钻石引入中国、首个随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珠宝品牌。其新一代钻石“蓝色火焰”曾作为比利时国礼赠予中国政府代表。始终致力于为顾客创造值得“为下一代珍藏 “的珠宝。截至目前, 通灵珠宝在中国开设了逾300家专营店。其独家发售的新一代钻石 “蓝色火焰”享誉全球,是安特卫普与中国密切合作的成果,每一颗“蓝色火焰”均带有HRD Antwerp证书。
来源: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