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前夜。当前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对“中国制造”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其关键要看“中国制造”能不能从规模优势向创新驱动转变,像上世纪美国、德国、日本企业一样,完成自身“惊险的一跃”,建立起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在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中,民营企业往往有着最坚定的市场导向、最灵活的激励机制,创新动力强大,是活力突出的创新主体。
过去30年,民营企业对提升“中国制造”实力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以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行业为例,上世纪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前10名都是外资品牌,混凝土机械90%以上市场由德国企业占据,建设工地上基本都是进口设备。短短十多年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就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发展成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仅三一重工一家,就占据了混凝土机械的全球第一、挖掘机等产品的中国第一。全球臂架最长的86米泵车、全球最大的3600吨级履带、亚洲第一台千吨级全路面起重机等产品,都在中国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中被打造出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1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创新,民营企业则成为激发行业创新活力的“鲶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着力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力量之一,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基于自身独特优势,已不仅是重要的参与者,更有责任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探索者。
民营制造企业的创新探索,首先是对新技术的探索。“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这些都将给制造业相关技术的创新带来巨大契机。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增强民营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也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回顾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其实也是对新技术进行探索的过程。我们通过解决超高压泵送等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产品进口替代,带来了自身长达10年年均60%、行业年均25%以上的增长;又通过攻克核心零部件技术和先进控制技术的难关,大幅提升设备施工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和能耗,为客户创造了巨大价值,从而始终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也不断体现出中国力量。
民营制造企业的创新探索,也是对新市场的探索。民营企业从诞生起,就与市场血脉相连,不断发现新市场,通过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是民营企业唯一真实的利润来源。因此,在新市场的发现和把握上,民营企业更应投入更大精力和热情去开拓创新。
我始终相信,中国和全球市场蕴藏着无穷潜力。目前制造业虽然经历着高速增长后的回落,但这只是传统市场需求回归正常后的一种平衡。未来中国制造业还有两个庞大的市场等待开发,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与农村市场,二是国际市场。民营制造业在这两大市场中都大有可为,尤其国际市场,更将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必由之路。
民营制造企业的创新探索,还是对新模式的探索。模式的创新,有时候比技术创新更能够带来行业的革命性变化,从而改变行业的生命周期。在工程机械行业,对产品后市场经营模式的逐步建立,给产业链条上所有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来源,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主机需求放缓带来的波动;“欧美定义、中国设计、全球制造”的海外产品研发制造模式,也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国际化思路。
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行业,又是一个与前沿技术、前沿管理理论密切相关的行业。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已历经100多年历史,至今稳居世界500强,根本原因在于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积累了企业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在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伟大转型中,在创新国家的建设中,民营制造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生力军,应当承担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