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参会的人数创格力之最了。”在昨日格力电器000651股东大会上,面对近百个参会股东,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兴致颇高,并一一回应了近日的诸多传闻。
“和雷军打赌我不可能输!”“要求中层员工卖格力产品是事实!”“我都倾囊而出买了格力的股票,今年高管们的分红都要来买股票!”对于近期格力的诸多质疑,董明珠并不回避,而是“霸气”回击。
增收200亿有把握
对于今年格力电器的业绩要求,董明珠表示,公司净利润率保9%,营业收入再增长200亿元。
一季报显示,格力电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6.67亿元,同比增长11.6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2.55亿元,同比增长68.86%。
董明珠说:“根据我目前掌握的情况,200亿的目标很有把握,没有太大问题,但三季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针对董明珠所指的不确定性,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解释,主要由于外部环境不可控,天气、房地产政策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对于今年增收200亿元的目标,望靖东坦陈,由于基数不断增大,压力也比去年大,按今年300个工作日算,平均每天营收近5亿元。“每天经销商有具体的出货数据,若销售情况不好,董总晚上就会打电话去骂。”望靖东说。
目前家用空调仍是格力电器主要收入来源,董明珠透露,今年商用空调有很大增长,出口中央空调的占比得到提升。
在出口业务中,董明珠介绍,以前出口都是亏损,但从去年开始已经扭亏,主要由于加大自主品牌的出口。格力电器过去出口业务中90%是贴牌,现在正逐步加大自主品牌,并在中东等海外地区获得了认可。
此前格力电器在越南曾设立生产基地,但由于多方面因素,格力电器已于去年退出越南市场。对于近日越南的冲突事件,董明珠回应,格力已撤出越南,没有任何损失。
研发不费电空调
日前,董明珠与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联袂出演广告,推广格力电器不用电费的光伏中央空调。董明珠表示,光伏中央空调目前已具备生产能力,万达百分之百会使用这一产品,但目前大订单还不多。
将大型中央空调组与太阳能相结合,从而节省电费。通过光伏中央空调,格力电器希望打造一个小型发电厂,未来突破城市电网,形成独立系统,并自给自足供应电量,从而达到不用电费的效果。
望靖东表示,经测算,光伏中央空调8年可回收成本,随着太阳能转化率提升,光伏空调应用前景颇为可观。
格力电器近期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董明珠透露,目前格力电器已经有五个研究院,再过一个月,第六个可能也要出来。公司接下来的技术重点是研究不用电的单台家用空调,并研究比双级压缩机更好的设备。
技术素来是格力电器强调的重点,董明珠表示,目前格力在新技术方面研发一台储备一台,并注重人才的建设。此前一家美国家电企业挖走了格力电器几十名技术人才,董明珠回应:“我不怕,带走的都是过去的技术,挖不走最新的技术。”
“做别人没有的才能精彩,格力的技术只能模仿,不能超越。”董明珠说。
“不可能输给雷军”
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赌局仍是投资者们的关注重点。一位投资者提问,如果10亿输了算格力电器的还是董明珠的?董明珠眼睛一瞪,回复道:“你断定我会输吗?告诉你,我不可能输!”
在董明珠看来,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互联网、智能化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更舒服,目前格力电器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监测所有中央空调的使用情况,互联网对格力电器并不是新鲜事物。
对于日前有媒体质疑格力电器,董明珠回复:“要求中层员工卖产品是事实。”在她看来,格力电器在薪酬方面是赏罚分明的,对中层干部的考核都是面对面进行的,而不是拍脑袋。至于推销产品一事,她认为,格力空调是好产品,当然应该大力推广,让亲戚朋友都享受到格力产品。
在股东大会上,她半开玩笑地说:“今天我还要要求在座的各位都来买我们的产品和股票。”
今年两会期间董明珠两次增持格力电器的股票,分别购买5500股和100股,董明珠笑称:“这是我倾其富余来买股票,以后有多余的钱我也要买格力的股票。”
目前格力电器股票的市盈率并不高,董明珠多次“推销”格力电器的股票,并要求所有高管今年分红都来买股票。对于格力电器目前股市的表现,董明珠表示,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希望投资者可以长期持有,且为投资者打造没有风险的安全投资。
引入战略投资者
昨日股东大会上,格力集团增补一名董事孟祥凯,该董事为中航重机董事长。
格力集团此前宣布,拟出让不超过49%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董明珠表示,在格力集团中,格力电器利润贡献超过100%,营业收入超过90%,引进战略投资者,一则希望集团不要太依靠格力电器,二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需要。
对于孟祥凯的加入,董明珠称,孟祥凯经验丰富,业务熟悉,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孟祥凯是不错的选择。
此前盛传格力电器将引进耶鲁大学为战略投资者,望靖东回应,至今战略投资者尚未浮出水面,具体进度表要看珠海国资委,基于格力集团海外战略和国际化发展需要,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可与集团形成优势互补。
来源: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