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迎接“新常态”――访华菱集团董事长曹慧泉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的“高歌猛进”,进入了中速增长区间。而与之相伴随,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增速也会放慢。当前,整个钢铁行业仍然处于低迷态势,上游行业和钢铁行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利益分配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钢铁行业还是在盈利周期的底部艰难攀登。那么,钢铁企业该如何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针对该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华菱集团董事长曹慧泉。他表示:“应对‘新常态’,改革创新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对于“新常态”下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曹慧泉表示:“钢铁行业的结构性矛盾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消化,需求的快速增长显然不会重现,甚至经过一段时间,需求还有可能下降,重组、并购、淘汰落后,行业整合度的大幅提升是必然会出现的趋势。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背景来看也是这样的。西方国家的产业整合也经历了30~40年的时间,从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来看,比这个要短,大部分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对于重化工业的产业整合周期,我个人认为可能会比其它行业要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兼并重组战略如何选择?是主动还是会被动?“这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战略的选择。”曹慧泉表示,“我觉得这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对此,曹慧泉表示:“目前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华菱集团作为湖南省国企改革的重点推进单位,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轮改革,找准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倒逼改革任务和战略方案的设计,并通过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团队职业化、利益一体化。”
“新常态”下的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此,曹慧泉表示:“在‘新常态’下,政府干预让位给市场调节的进程应该会进一步加快。”他认为,政府应当坚持提高环保、能源消耗、资源使用、劳动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门槛,严格执法,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用市场机制实现压缩钢铁企业过剩产能、淘汰落后。而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型钢铁企业,在抓好经营的同时,应该要做表率,要能够带头,做好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承担社会责任等工作;钢铁行业应该争取走出来,率先成为重化工业消除过剩产能、实现结构调整的榜样。
“钢铁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钢铁企业必须加强管理,提升能力。这是不论是不是‘新常态’都必须做好的工作,各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做法,各有千秋。”曹慧泉说。据了解,目前,华菱除了继续落实三项制度改革以外,主要推动了几项内部管理机制―――构建以零缺陷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精益生产体系、以集成产品研发为基础的“销研产”一体化体系、以信息化作支撑的营销服务体系,系统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同时,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那么,“新常态”下行业的转型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对此,曹慧泉表示:“‘新常态’将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制造业来说,重点是向自主高端制造业发展,这意味着钢铁行业的下游客户的需求会升级,这对生产中高端钢铁产品的企业而言应该是个机会。钢铁行业自身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加快技术创新,挖掘和满足下游客户的有效需求。”
据曹慧泉介绍,目前,华菱正在以IPD(集成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深入构建“销研产”一体化攻关体系。他们坚持“销研产”一体化项目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改进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优化工艺,强化技术改进,找准中高端用钢盈利市场的突破口,提升品质品牌,推动产品向高端调整。今年前5个月,华菱开发的新产品累计创效4735万元,重点品种钢累计创效13562万元,质量创效1398万元。
“钢铁企业还应该关注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曹慧泉表示,要以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为导向,依托钢铁主业,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和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要按照延长产业链、走出钢铁主业、走进社会市场的思路,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如钢材深加工、仓储物流、贸易、资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进行布局。提升钢铁企业错周期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钢铁企业从单一的制造型企业向综合性的服务型企业转变。”
来源: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