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钢:“新常态”下的重型装备国产化


时间:2014-07-30





“新常态”下的重型装备国产化――访中重院董事长谢东钢

  “当前,装备行业要正确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率先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子。”近日,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东钢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装备制造企业要加深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认识,并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尽快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依赖。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争取国际话语权,以实现重型装备国产化。”

  据介绍,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不惜重金推进“学徒计划”,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等政策出台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又一次“加码”。反观国内,“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使得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优势有所显现。据统计,去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6.78%,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却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据美联储估算,美国与中国制造业单位实际工资的差距将从2006年的17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7美元。“这对制造业布局的影响非常直接。它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竞争环境的新变化,加快形成‘中国制造’的新优势。”谢东钢强调,“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国,中国要下大力气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便赶上新一轮制造业革命浪潮的发动期。”

  谢东钢表示,近年来,中德两国领导互访频繁。不久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到访中国,这已经是其自2005年就任总理以来的第七次访华。从默克尔随行人员名单来看,主要集中在3类企业:传统的工业制造巨头、航空巨头以及金融机构。我们更关注的是传统的工业制造巨头的莅临。中德合作会有更多契合点,中德双方领导人会谈时点名提到了德国的“工业4.0”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是以全方位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制造业转型,被寄希望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波工业产品的革命浪潮。而这次德国代表团中的西门子、思爱普等企业正是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核心企业。细观德国这个工业强国,从小小的剪刀、锅铲,到重型兵器、重型装备工业,中国不少老百姓都知道一些产品的名字。“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较大的差距,更深切地体验到中国实体经济的管理及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他强调。

  谢东钢认为,“新常态”是装备制造业今后一个时期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虽然持续的时间长短还不确定,但眼下已经对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了强势的倒逼机制。

  据谢东钢介绍,目前国内行业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如不少钢铁企业的环保装备还没有到位。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钢铁等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这对于冶金装备制造业来说,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

  谢东钢建议,冶金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要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与人才培养。“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要用精细化管理,挖掘增长的‘明力’和‘潜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要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上下功夫。”

  谢东钢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2014年上半年,重型机械行业发展依然面临传统服务领域需求不旺,钢铁、核电、风电、石化、煤化等新的增长点需求不稳、能力放空等问题,生产经营也将遇到很大困难。但是只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围绕转型升级、“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发展的主线,坚持科技创新,扩大服务领域,相信行业将渡过难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走好这一步,就要顺应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变革趋势,在创新上下“苦功”,使企业真正成为“三个主体”,即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当然,创新是多方面的,除了技术创新,还须重视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只有坚持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多轮驱动,中国制造才能更加健康、更可持续,从而实现重型装备国产化,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