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荣:创新驱动 适应新形势


时间:2014-08-04





创新驱动 适应新形势―――访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

  日前,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的专访,就沙钢在世界500强中“争先进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发表了见解。

  认清形势挑战伴随机遇

  沈文荣介绍,沙钢建厂近40年来,坚持科技领航,5年前首次成功入围世界500强。5年来,沙钢广大干部职工以“争先进位”为新动力,毫不动摇地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今年连续第六年入围世界500强,排名308位,比上年递进10位,较2009年递进136位。

  沈文荣表示:“近年来,钢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面对挑战和考验,沙钢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坚持实施‘创新、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将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增强内生动力上,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据沈文荣介绍,去年以来,沙钢以“效率效益”为中心,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加强市场走势分析研究,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全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才和先进工艺装备等优势,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对标挖潜力度,积极开展系统降本。沙钢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健运行态势,2013年完成营业收入2280亿元,利税58亿元。营业收入、利润指标在全国同行中均居第二位。今年上半年,沙钢生产经营保持了产销平衡、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沈文荣看来,产能过剩、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承受能力下降,致使钢铁行业进入“寒冬”时期,而且这个阶段才刚刚开始,严峻形势可能还会持续3年~5年,全国钢铁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新转型期。“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占50%。在钢铁行业进入微利乃至‘寒冬’时期,将有一批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现实。国有企业同样如此,都有一个洗牌重组的过程,国家政策导向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将控制60%~70%的产能。这对沙钢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新的创新发展机遇。”沈文荣表示。

  转型创新以人为本

  沈文荣强调:“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特别在应对严峻挑战的过程中,实施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的全面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他告诉记者,多年来,沙钢坚持人才结构的转型创新,各级领导班子首先要形成同心协力、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同时突出三大重点:一是优化精英人才结构。沙钢投资5亿多元,建立了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吸引了100多位国内外高端人才加盟,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集群。同时,沙钢通过认真筛选,着力培养既有高素质专业知识又具有爱岗敬业精神,能够勤奋工作、创新工作,适应沙钢企业文化的精英人才队伍。二是抓好中层干部素质的提升。沙钢严格要求中层干部务必摒弃空谈和享乐主义,做到令行禁止,深入实际,不折不扣地将集团公司的决策和指令落到实处。三是狠抓职工队伍基础,特别是班组长、骨干人员,在沙钢职工队伍中培育更多带头人和能工巧匠,使他们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厘清思路做精主业强化多元

  沈文荣指出:“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必须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结合企业情况及时进行科学调整。”

  近年来,沙钢围绕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着力推进产品结构和品种质量的提档升级。例如,螺纹钢方面,沙钢开发了Ⅳ级、Ⅴ级、Ⅵ级高强钢筋品种,成为江苏省高强钢筋生产示范企业;宽厚板方面,开发海洋工程和石油管线系列新产品,抢占市场高地。同时,沙钢围绕产品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实施技术改造创新工程,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非钢产业为主,有计划地增加有效投入,为企业发展增加后劲。

  沈文荣分析,沙钢之所以能够在宏观经济环境跌宕起伏中稳健发展,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抬头看路。即认真分析瞬息万变的形势,作出科学决策,明确新的目标。二是认真做事。脚踏实地地部署好生产经营工作,采取有效举措不断解决问题,提高生产经营指标、品种质量和销售服务水平。

  “尽管目前钢铁行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市场对钢铁就没有需求。今后10年~20年,中国钢铁产业还有市场空间。随着国家‘巧调控’‘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贯彻,下半年钢铁行业总体形势有可能会比上半年好一些,发展的关键在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这是钢铁企业应对挑战、提高效益的必然选择。”沈文荣说。

  沈文荣表示,沙钢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将继续开展“外学浦项,内学宝钢”活动,从品种结构、产品质量、资本运作、成本控制、综合管理等方面不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钢量和吨钢能耗等指标水平,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实施“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做大做优玖隆物流,做好做实非钢产业”三大创新工程,经过5年~10年的努力,使沙钢现代物流非钢产业的规模总量和盈利能力超过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钢铁优秀企业第一方阵,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