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顶层设计师的跋涉之路


时间:2015-08-12





―――记全国劳动模范、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陶功明

  7月份,攀枝花骄阳似火,天气炎热。陶功明和往常一样,到达公司后,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两条万能生产线的钢轨轧制情况,随后到他近期研发的一台新装置前查看试验情况。收集数据后,他回到工作室内,开始修订、完善试验计划、技术操作规程等。  

 当笔者问及工作数年来,最让这位醉心科研的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陶功明难忘的事情时,他激动不已地对笔者说起了4月28日走进人民大会堂时的心情:“当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们一起坐在人民大会堂里,手捧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我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1997年,因陶功明有过当轧钢工和抓产品质量的实践经验,并显露出较强的钢轨轧制专业技术水平,轨梁厂领导便把新产品孔型设计开发工作交给了他。在接手孔型设计工作不久,他很快发现孔型设计依靠经验性的东西太多,相关理论和知识太少,而且设计的辅助手段也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当时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办公的情况下,而轨梁厂的孔型设计却还处于人工绘图、对图,人工计算参数的阶段。

  那时,每设计一套孔型不仅时间长、工作量大,最关键的是设计精度不高,很难满足钢轨等型材产品的发展要求。对此,陶功明一边刻苦钻研技术,一边读书深造。刻苦专研的他很快在计算机上编制了一套孔型绘图和孔型分析程序,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孔型图和设计参数分析。从此,该厂的型钢、钢轨等系列产品的孔型设计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越。

  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1999年9月份,该厂一位副厂长在北京参加原铁道部召开的会议,会议期间突然打电话给陶功明,告诉他铁道部要求攀钢率先开发高速道岔轨,并且限定一个月之内必须拿出合格产品,否则就将已订货的4万吨时速200公里高速轨合同中止。

  “小陶,你看这高速道岔轨的开发任务我们接还是不接?”听完这位领导的话没有多想,陶功明便斩钉截铁地说:“接,这块硬骨头咱们啃了!”

  陶功明放下电话就开始行动。他通过征求车间技术人员、现场工人的意见和建议,便有了思路。结果,仅用了19天时间,就成功开发生产出合格的高速道岔轨。这项技术创新成果,让攀钢钢轨的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攀上新的高峰。

  技术创新不要害怕争议

  2010年,陶功明为攻克钢轨全长均匀性这项世界性钢轨生产技术难题,与攻关团队成员一起,将多年在生产现场跟踪收集的大量参数,进行反复对比、论证、修改,完善工艺参数。

  付出终有回报。同年3月份,他们成功地攻破了钢轨生产通长波动控制技术这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使钢轨轨高、轨底宽度、对称等全长均匀性指标及控制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攀钢由此成为国际上首家采用端头补偿轧制技术并获成功的钢轨生产厂家,大大提高了钢轨轧制精度和生产作业率。这项技术应用至今,不仅提高了攀钢百米系列、高速系列、余热淬火系列等钢轨的质量和产量,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钢轨生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015年,陶功明牵头发明的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工艺及装置,通过多方验证后,开始上线试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不仅进一步优化了钢轨全长尺寸的均匀性,而且还可以大幅改善钢轨的其他性能指标。

  说起这个装置,陶功明回想起几年前的争议。那是在公司召开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针对能否采用RDD工艺的问题,专家们对此工艺是否会影响钢轨的耐磨性、强韧性等性能指标提出了质疑。但是,通过坚持和反复的实验,数据表明,该工艺及装置不仅能解决钢轨加工盲区这项技术难题,而且还意外收获了大幅度改善钢轨其他性能指标和提高钢轨全长尺寸均匀性的成果。“不要害怕争议和质疑,搞技术,就要有创新精神。”

  留下最有价值的印迹

  陶功明从事技术工作20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多项复杂孔型断面新型产品的孔型设计、导卫装置设计、配辊方案等技术工作,成功开发出了高速60AT道岔轨、UIC54千克/米钢轨、S49千克/米钢轨等20多个新产品。

  由陶功明主研完成的钢轨平直度控制技术研究、出口南斯拉夫的S49钢轨、时速250公里高速道岔轨等6项科研项目,均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年创效益逾千万元。

  在高速轨表面质量控制、平直度质量控制等方面,陶功明开发了工作面可拆装式组合运输辊道、过程全断面除鳞、大变形矫直、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工艺等20多项新技术,为高速轨的核心轧制技术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主研的100米钢轨品质控制技术创新于2015年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和钢轨断面尺寸全长均匀性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正在申报中。

  不仅如此,陶功明注重科研技术的总结与应用,由他撰写的近30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为创新以高速钢轨为代表的型材孔型设计和生产技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让人竖起大拇指的是,他作为第一主研人向国家申报的专利技术就有80多项,目前已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40项,其中,90%以上的专利已实施。

来源: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