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技术总裁贺建楠:深耕金融市场 创新产品提升价值


来源:赛迪网   作者:于涵    时间:2015-10-26





2015年10月15日,2015中国国际金融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展会为期四天,深耕金融行业20多年的东进技术受邀参加此次盛会,展出旗下多款金融设备新品及解决方案.笔者采访到了东进技术总裁贺建楠先生,请他对此次参展的情况做一介绍。


(图:东进技术总裁贺建楠先生)

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东进在通信多媒体领域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东进也一直深耕金融行业,我想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东进的历史和优势?

贺建楠:好的,我简单介绍一下,东进公司是1993年成立的,那么到目前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东进的定位始终是通讯和金融领域的核心设备供应商。在金融领域来讲,我们目前有三条产品线,包括:银行卡相关设备、业务解决方案和金融信息安全。这些产品线所包含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东进的人均知识产权已经达到人均0.98件,而我们专利中的60%以上都是发明专利以及国际认可的PCT专利。另外,从我们的人才结构看,公司里超过60%的员工都是销售、技术以及研发工程师。还有,我们每年会把公司整个收入超过30%的费用投入到研发中,这是东进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坚持的一点。所以东进在多媒体通信及金融行业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同时也为很多客户带来了他们所认可的产品。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东进已经连续多次来参加金融展,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中国金融行业市场?

贺建楠:应该这么讲,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支撑,不管中国也好,欧美也好。李克强总理曾讲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那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血液,肯定是没法生存。所以金融行业会随着经济的存在而永远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那么同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点。另一点我们也看到新一届政府,对我国信息安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具体到金融行业, “自主可控”成为信息科技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点。刚才也有介绍,东进公司是一家自主研发型企业,所有的产品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我们一直在行业里深耕超过20年,这对东进来讲,意味着巨大市场机会。所以,近年来东进也不断在金融领域增加资源的投入,包括:研发投入,市场投入以及销售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目前从公司来讲,我们在金融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我们在通信领域的投入。

记者:创新金融是本届金融展的一个热点,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概念的?

贺建楠:是这样的,今年金融展的主题是“创新金融、普惠民生、服务社会”,实际上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其实应对巨变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所以这次提出“创新金融”的主题,实际上非常契合我们现在的金融行业,这是金融新常态的特点。

记者:那我也看到了在东进的展台上,这次除了展示eNAC电子支付网控器和VPC无卡语音支付设备外,还展出了三款新的设备和多套金融行业解决方案,都些是首次登台亮相,我也想请您简单的介绍一下它们。这些产品又是如何体现创新的?

贺建楠:关于创新我举几个例子会更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在银行系统里,IT系统有非常多敏感数据,包括我们的个人密码,存储在银行数据库里的余额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敏感信息,这些数据在存储、传输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加密方法。而目前,我国银行IT系统都采用的是国外的加/解密标准,包括RSA、MD5等等。按照国家商用密码管理办公室要求,各金融机构要逐步采用国产密码算法,这个时间表已经非常紧。东进这次推出的金融数据密码机,就是一款支持国产密码算法,符合国密标准的设备。我相信在未来,将为国密算法推广、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又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网上有很多的欺诈活动,骗子通过各种手段,盗取用户在银行的钱财。实际上这是随着网上银行,包括手机银行,网上和移动支付这样新兴的金融手段,不断深入到我们生活中,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随之也诞生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给客户造成了金钱上的损失。我们这次推出另一款金融设备――东进金融声纹验证机FV-1000,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可以提取客户声音中的声纹进行比对,用于手机支付、电话银行等场景,这种验证手段,结合传统密码验证手段,可以帮助银行,帮助客户大大提升支付的安全级别。

另外,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国内的各商业银行必须在2020年以前完成磁条卡向金融IC卡的更换。截止到2015年6月底,国内一共有银行卡是50亿张,其中绝大部分是磁条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四五年里,这些卡都要换成金融IC卡。能够即时换卡并且不更换卡号的需求就极为迫切了,所以我们推出的东进即时制卡设备DT511,就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刚才我仅仅是举了一些简单例子,当然这些产品还有很多其他应用场景,具体我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的产品介绍里面会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当然了,这次除了刚才我提到几款新品,我们还展出了其他一些产品:包括eNAC电子支付网控器、VPC语音支付安全设备,以及多套金融应用解决方案和系统,这些都在这次展会上会予以展出。

记者:现在,网上支付发展非常迅猛,有人说网络支付会取代传统这种POS支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现在东进eNAC电子支付网控器在市场上的表现又是如何?

贺建楠:支付跟场景有很强的关联性,当我们在线上进行购物消费的时候,网上支付是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线下进行消费的时候,POS支付和现金就有绝对优势,当然了网上支付现在增长非常迅猛。我认为一方面是网上支付它相对于POS支付,处于发展的初期,就像一个婴儿,他刚出生时成长变化的非常快,但是我们不能以他刚出生这一两年成长的速度来推算,按此推算,可能到20岁他就长成两米三米,变成一个巨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的观点认为,网上支付和POS支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共存。

实际上,POS支付仍然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有数据表明,在2015年第2季度,国内的POS机增加了150万台,目前POS机的保有量已经接近1800万台,达到了1795万台。我刚才也提到,目前在用的银行卡,已经超过了50亿张,这些都是POS支付的基础,所以我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上支付和POS支付将会共存,网上支付并不会一统天下。

记者:前面介绍了东进这次展出的设备类产品,我也看到这次还展出了一系列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也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解决方案的特色。

贺建楠:东进在这次展会上推出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和系统,是目前很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急需的方案和系统,这些是我们在推广产品过程中,银行客户向我们提出来的。比如:国密改造解决方案,刚才已经提到:在未来几年,加密算法要逐步更换为国产密码的算法标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推出的国密改造解决方案,目前也在一些银行进行了试点。

其次,我们推出的即时制卡解决方案,这是东进在推出即时制卡设备的时候,站在银行用户的需求角度,发现它还需要一套能够帮助其在现有集中制卡基础上,改造或升级为既支持集中制卡,又支持即时制卡的方案。这就涉及到银行的软件系统、柜面等各方面都需要改进,即时制卡解决方案就可以帮助银行实现这些功能。

当然我们还推出了其他几套解决方案,比如:积分系统,风险预警系统等10余套,主要是城商、农信、农商这样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新兴银行,他们急需的一些产品。

记者:现在有一个提法:金融新常态,在这种态势下,金融机构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最后也请您谈谈,东进在未来又将如何适应这种金融新常态?

贺建楠:我想:金融新常态实际上是在整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现象,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到现在的中高速增长这样一种新的常态,所以自然催生了(或者说产生了)我们现在讲的金融新常态。东进理解的金融新常态是,同样的金融行业增长,将会从过去十多年高速增长进入到一个平稳增长的时期。可能就是随着金融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这样的背景,银行以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这样的盈利模式,可能会逐渐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必然会发生一些转变,来适应这样的金融新常态,这个转变我认为:一定是要大力拓展创新业务,提升服务的水平,当然具体到一些金融业务,我想咱们的金融家们,他们会更有发言权。但我想在这样一个不断创新提升服务的大背景下,东进实际上是大有可为的。东进目前在金融领域的产品发展方向主要是围绕着三大产品线,包括:银行卡相关设备,业务解决方案,以及金融信息安全,未来东进将继续在这三方面加大投入,帮助我们的银行客户在新常态下的转变和创新,提升银行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民经济和客户,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给银行带来盈利。谢谢大家!

关于东进技术:

深圳市东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进技术,是全球领先的多媒体通讯核心设备及行业通讯设备供应商。公司聚集了一流的产品研发工程师和技术服务队伍,东进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府、银行、证券、军队等行业以及金融电子支付、企业通信、呼叫中心、电信运营、应急指挥等领域,东进在全球拥有数千家产业链合作伙伴,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布全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依托20多年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东进技术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金融行业的产品,并已应用到包括民生、光大、中国农行、中国建行在内的超过100家国有、股份、商业银行、金融企业和支付平台中,获得广泛赞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