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肯定能跨过“品质”这道关,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是青岛市职业技能空调器检漏工二级技师证书获得者、青岛市首席技师,他所带领的团队曾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他就是王阳阳,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一名优秀的当代产业工人。
厚积薄发
王阳阳今年27岁,是山东济宁人。2008年毕业后经过海尔的各项考核以及层层筛选,加入海尔空调团队。他是在经过了3个月实习培训,3年师带徒的岗位历练成长起来的一名装配高级工。2012年海尔集团组织开展认证合格竞单上岗,那时的王阳阳有幸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检验员工。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自从王阳阳干上这份工作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在日常的工作中追求一丝不苟,坚决不允许一台不良品从自己手中下线,通过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提炼,他很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能通过耳听、眼看、手摸全面把控空调质量,把产品做精做细,空调室外机下线节拍为16S,他用10S便可判断出质量性能、外观不良。
他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的方式方法保证空调的质量提升,他说用户的抱怨就是我的创新命题。其发明的静置检漏法就是一大创新:王阳阳在工作中发现,原来空调的检漏方法是在总装线上进行4道检漏工序,但产品出厂后还是有个别出现微漏问题,导致用户空调制冷效果差。投诉接二连三,当初这个难题困扰着不少人。
在生活中王阳阳也是一个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喝饮料时发现碳酸饮料中的气泡一个一个冒出,于是他马上联想到了空调管路的微漏也是间歇、不连续的。下班后他专门请教了中国海洋大学赵越教授、空调行业焊接专家高仁济后,提出了室外机生产下线后静置一段时间再检漏的方法:若存在微漏,空调的冷媒会间断的冒出,一段时间后,泄露的冷媒会充满室外包装箱内部,通过检漏仪可以检出。再经过将近30次的方案验证后,最终确定出最佳方案——静置检漏技术。该技术在海尔空调产业线上很快得到推广复制。使海尔空调实现了“零焊漏”,确保了产品品质,解决了用户抱怨,减少了投诉。
天道酬勤。2014年王阳阳通过参加海尔空调内部的检测技能培训以及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的交流学习,在海尔工人职业发展项目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检验高级技师,技艺在不断的提升,同年他又参加了海尔首届创客技能大赛暨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空调器检漏工工种的竞赛中获得该类工种的状元,青岛市技术能手的称号,与此同时,他所带领的团队也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
向创客华丽转身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海尔集团率先实施互联工厂战略,互联工厂对知识型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线员工由操作型向知识型员工转型。
2015年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作为集团样板规划实施,王阳阳作为一名知识型员工有幸参与其中,通过和德国ME、日本三菱电机等国际一流专家交互学习,使他成长得很快触动也很大,在他看来,在互联网时代只有使用新时代的质量和检测技术,才能保证用户拥有一流的产品体验。
王阳阳和一流国外专家对各重点工序进行梳理,期间一共参与完成77个数字化质量控制点升级,完成传统工厂向空调数字化质控技术的升级转变。此外,他还培养了20多名优秀的空调器检测高级工和13名技师。
王阳阳参与完成质量工艺改善提升项目13余项。比如模拟用户在使用空调时的智能检测项目,以往都是人工拿设备检测,效率低、数据不便分析,通过与德国ME(明一)专家团队的多次讨论研究,在每台检测台位上增加智能检测箱,自动检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后台数据库,经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空调的稳定性,避免人为误判,由此保障了每台下线产品100%合格,同时提高了20%的检测效率。
像这样的“绝技绝招”,王阳阳还有不少。他善于攻坚,敢于天下先,在企业的发展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创客。在工作中他发现海尔原有的空调产品设计实现不了内机电控功能在线自动检测。于是他找到开发人员在自清洁空调的研发过程中,提出了电脑板“自检测智能模式”这一构思,其想法很快得到集团领导的肯定,最终实现了自清洁空调电控功能在线自动检测、自动判定,实现了故障判定100%。
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总经理乔刚认为,王阳阳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技术精湛,更是将钻研精神与用户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产品追求完美极致。
采访结束时,王阳阳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他能成为青岛工匠,离不开海尔集团搭建的创客平台:并联用户圈,搭建资源圈、形成生态圈。注重细节,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与极致,以个性化,智能化的互联工厂为平台,打造海尔空调精品,创造用户最佳体验。
记者点评
王阳阳作为一名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一线产业工人,始终坚守高尚的职业理想,秉承对企业的忠诚与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进。只有把工匠精神诠释成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把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才能为之废寝忘食、尽心竭力地付出,才能把平凡的事业做成“伟大”,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中国工业报记者肖相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