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处胶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上第一仙山”崂山花岗岩的地貌特质,而这里出产的矿泉水以其水源深、矿化度低等特点,与世界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北高加索山脉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优质水源地。“崂山”牌矿泉水便产于此。
“海上神仙事渺茫,崂山金碧尽辉煌”,从繁华的青岛市区驱车来到青岛崂山矿泉水仰口生产基地,一下车便让人有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崂山仰口矿泉水生产基地就掩映在青山碧海之间。
一下车,迎面就看到了生产基地经理——陶炼。今年54岁的他个头不高,自1984年进入崂山矿泉水公司以来,32年的努力和坚守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他是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市“安康杯”竞赛活动优秀个人、青岛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青岛市“首席技师”。他带领的青岛崂山仰口生产基地团队,多次获得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金牌团队”、“先进集体”等荣誉。
面对成绩和荣誉,他没有沾沾自喜。在他看来,作为当代的产业工人就要在工作中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息。他用自己身上精益求精、执着坚守品质的精神,带动和鼓舞着身边的同事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坚持、认真、严谨、耐得住寂寞就是他所认为的“工匠精神”!
大胆创新 提质增效
2005年,厂里当时拥有一条半自动化意大利生产线,但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大、生产效率低。对此,陶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当即带领维修团队,通过不断创新改造,很快便让这条陈旧的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达到9000瓶/小时;同时大大减少单线频繁调机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公司节约设备投资上百万元。此外,他还对生产线设备灌装机、旋盖机等设备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不但为公司节约了30余万元的设备投资,而且也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要求的提高,矿泉水新国标增加了对溴酸盐指标的控制要求。在没有现成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他带领维修、工艺人员利用闲置物资自行设计和制作了一套水处理设备。经过反复试验,成功解决了矿泉水生产过程中溴酸盐的控制难题,填补了矿泉水行业关于溴酸盐控制设备改造方面的空白,并作为优秀行业经验向青岛市其他饮用水生产企业进行无偿推广。
2011年,公司购进了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陶炼带领团队用时两个月将其安装好并投入使用。在这期间,他们在没有空调的车间里滴着汗水,每天从早晨七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对于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都会认真观察记录,与技术人员探讨解决方案。试运行期间,由于产品底模过小,经常会出现倒瓶问题导致整个生产线停止运行,理论上能达到85%的生产效率被拉低,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出现了产品灌装容量不足、传动轴断裂、频繁卡箱及包裹不周正等等问题。陶炼和他的团队就这些问题先后多次与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修改生产线控制程序,更换底模,对灌装阀分流伞结构进行改进,优化进瓶螺旋的结构,增加防滑后退挂钩等等。通过这些改进改善措施,将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高到了95%以上,比世界最高水平的进口生产线的设备运行效率还要高5%~10%,这样的运行效率在国产设备极为罕见,也令设备制造商惊叹。该生产线项目由于运行效果明显,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作为“矿泉水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获得了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80多万元,每年可为公司降低生产成本约251万元。
专注理想 坚守无悔
2003年冬天,当青岛市区的温度下降到零下23度时,山里的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十二三度,输水管道里的水结冰阻塞了管道,导致停产。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陶炼与公司的沈师傅顺着输水管道一处一处检查,而当时一号井与生产基地有1000米左右的距离,需要检查的管线有500米左右。连续一个星期,他们冒着零下十二三度的低温在山里巡检,最终解决了管线冻结的问题,使得生产得以恢复。
自1984年入厂以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虽然工作地点离家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但他很少回家,一般每周回去一次,回家也呆不到一天。
仰口生产基地周围虽然环境优美,但却人烟稀少,周围缺乏必要的娱乐设施,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大都耐不住寂寞,工作一两年就跳槽是常有的事。而陶师傅从2002年来到这里就没有离开过。他对他的工作非常痴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我进了车间就两眼发光”,“你要让我一天不干活,就浑身难受”。
32年来,他与崂山、与崂山矿泉水朝夕相处,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感情,在公司不景气、员工都纷纷跳槽时,他却选择了坚守,拒绝了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邀请,留在了这里。
记者手记
在工作中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对产品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坚守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行业,忠诚于企业……所有的这些,不正是眼下我们所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吗?看似普通的职业承载的是陶炼的志向和理想,成就了他无怨无悔的一生!也正是有着无数像他这样的新时代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和付出,才成就着企业的兴旺,乃至成就着中国工业的希望!(中国工业报记者 肖相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